功夫茶多為廣東潮汕和福建泉州、漳州等地的茶飲習(xí)俗。特別是廣東潮汕和福建泉州、漳州等地的人們對功夫茶的鐘愛更是非同一般,這個是很多人的誤解,功夫茶這幾個字就有問題,這個只是訛傳出來的,功夫茶最早源于富豪人家,后來慢慢被富有生活情調(diào)廣東和福建的人們所采用,再后來傳到臺灣、香港、東南亞等地。
1、為什么廣東人愛喝功夫茶?
首先,題目不對!這個是很多人的誤解,功夫茶這幾個字就有問題,這個只是訛傳出來的!真正來說是叫《工夫茶》,這個才是真正的名字!你去了解一下工夫是什么意思,就知道和功夫兩字根本挨不到邊!在廣東工夫茶文化起于潮州地區(qū),源遠(yuǎn)流長!也成為一個代名詞!在世界各地,只要你看到真正喝工夫茶的,就是潮州人!喝茶本身也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活習(xí)性!了解一下潮州文化就可以理解了!用一句話來說:萬世紅塵一杯酒,千秋大業(yè)一杯茶!。
2、潮州人喝功夫茶有什么講究?
在潮汕地區(qū),不管嘉會盛宴或是閑處逸居,隨處都可以看到一幅幅提壺擎杯長斟短酌,充滿安逸情趣的畫面,這是潮汕人們正在品嘗工夫茶,本地人幾乎天天必喝茶,即使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工夫茶這個習(xí)慣,潮汕工夫茶與其他地方相比有特別之處,其講究不在茶的本質(zhì),而在茶具器皿的細(xì)致精良,以及充滿閑情逸致的烹制方法。
工夫茶對茶葉要求并不高,一般采用半發(fā)酵的烏龍茶和鐵觀音之類,而茶具及烹制,則紛繁復(fù)雜,沒有真閑心還真操弄不來,茶具特別講究產(chǎn)地和名家及小淺齊老,一式多件,有十二寶、八寶、四寶之稱,大體由由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dān)、羽扇等組成,后來有所精簡和演化。用水也有講究,《茶經(jīng)》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
工夫茶的核心在于烹制法,有好茶好水好茶具,沖沏不好也是前功盡棄,沖茶古傳有十道程序,分別是擺開茶具等前期工序稱治器;挑出茶葉粗細(xì),裝入茶壺稱納茶;等候水沸,以蟹眼水為準(zhǔn)稱候茶;水開后進(jìn)入沖茶程序,講究高沖稱沖點(diǎn);加沸水后茶葉出現(xiàn)泡沫,用茶壺蓋刮去泡沫稱刮沫;茶壺蓋好,用開水沖淋壺蓋稱淋罐;沖沏茶水前還有一道工序,先用開水燙茶杯,一來消毒二來熱杯稱燙杯;最后一道就是斟茶,即名符其實(shí)的沖茶,把茶壺口放低沿杯口篩灑茶水出來。
也有人把這十道程序簡化為幾句話:高沖低灑,蓋沫重眉,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diǎn)兵,茶加入沸水時(shí)要高沖,出茶水時(shí)要低灑,篩茶斟茶時(shí)要連續(xù)不斷沿幾個茶杯(一般三個)灑入,像關(guān)公巡城般連綿不斷。一巡茶最后只剩幾滴濃釅的茶水,要一點(diǎn)一滴分配到各杯中,如同韓信正在點(diǎn)兵,茶成,賓主開始品茶,也有禮節(jié),主人一聲請,各人一陣謙讓后再品飲,或由主人分配到客人面前請飲,一般長者尊者先嘗,也有以左手客人為先,客人謙讓之后端杯,杯沿接唇,先聞茶之香味,再一飲而盡。
功夫茶多為廣東潮汕和福建泉州、漳州等地的茶飲習(xí)俗,功夫茶的泡法較為繁雜,茶具的選擇也比較考究。功夫茶最早源于富豪人家,后來慢慢被富有生活情調(diào)廣東和福建的人們所采用,再后來傳到臺灣、香港、東南亞等地,特別是廣東潮汕和福建泉州、漳州等地的人們對功夫茶的鐘愛更是非同一般。功夫茶的沖泡方法和對茶具的選擇都比較講究,一般選用古樸典雅、小巧玲瓏的宜興紫砂茶具,近些年來潔白剔透的白瓷上釉茶具也很受大眾的青睞,
最早的時(shí)候功夫茶具配套比較簡單,只有茶罐、茶壺、茶杯、爐子等,罐、壺、杯、爐被稱作“烹茶四寶”,但現(xiàn)在的功夫茶具配套和之前有所不區(qū)別,茶罐往往被省略掉,因?yàn)楝F(xiàn)在大部分茶葉都有獨(dú)立的小包裝,茶罐反而比派不上用場了。現(xiàn)在一套功夫茶具的組合包括電磁爐、茶海(茶盤)、龍缸(類似養(yǎng)魚的圓缸)、茶壺或蓋碗、公道杯、小茶杯、茶漏(過濾網(wǎng))、茶夾、茶匙、茶托、茶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