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代汕頭在粵東地區崛起,它不僅僅代表了潮州文化,還結合了東南亞文化以及客家文化組成了富有特色的汕頭文化,與潮州文化合稱為潮汕文化。話說汕頭歷史文化(汕頭文化其實就是潮人的海洋文化),它就是潮人的“紅頭船”文化,以及華人移民文化和海歸文化的結合體。
1、為什么汕頭提倡潮汕文化而不是汕頭文化,難道汕頭沒有文化?
歷史做不到如實,人們也不愿意歷史完全如實,而更重視擁有精神和思想附加值的歷史,這就是歷史文化。歷史總是創造性的敘事,是文明基因的生長形式,它給每一代人解釋了“我們”從哪里來、是什么樣的、有什么偉大事跡或有哪些愚蠢的失敗,它塑造了可以共同分享的經驗,一致默會的忠告,不言而喻的共同情感和作為共同話題的記憶,
總之,歷史承載了可共同分享的故事,這些故事又成為解釋生活的精神傳統。正是通過歷史,一種文明才得以確認其傳統和精神,龔自珍深知失去歷史就失去精神依據:“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龔自珍全集·第一輯·古史鉤沈二》)。
可以這樣說,失去潮州歷史,潮州人就變成精神難民,“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不能使用列強侵略者、掠奪者當年翻譯恩賜給汕頭埠的“潮汕”二字,來做潮州人后裔的現代史!甚至用此名稱,用來顛覆潮州歷史!我們需要警覺的是,許多外來概念的內涵與中國傳統觀念存在差異,當它們被運用到中國場景中(特別是近代以前的歷史場景中)是十分錯誤的,
我們不能以這些概念的西方內涵來理解古代的中國,解讀現代的中國,否則很容易出現“南轅北轍”、“南橘北枳”甚至“削足適履”的謬誤。由于我們對西方概念的理解不同西方人的初始定義,因此學術需要加上必要的歷史條件和說明,切莫讓地方陷入錯誤的群體邏輯,讓群體的個人感受到強烈的“正義”力量,讓他們認為群體就是正義,數量就是道理;并形成“法不責眾”的想法。
2、汕頭有什么歷史文化?
話說汕頭歷史文化(汕頭文化其實就是潮人的海洋文化),它就是潮人的“紅頭船”文化,以及華人移民文化和海歸文化的結合體,汕頭的老市區便是一座由老一輩華僑華人興建的城市,它見證了汕頭歷史與文化的興衰(清末民國初的汕頭早已是一座華僑城了,當時的華南地區只有汕頭的商貿可媲美廣州,鼎盛期它堪比今蘇杭。清末民國初年與青島齊名,北洋洋務運動時,汕頭已是一個著名的港口了,是當時南中國除上海、廣州外的大都市,
早在1861年被恩格斯稱之為中國的商業之港,可見自由貿易的興盛使汕頭揚名海內外。直到1939年汕頭被日本淪陷后,經濟才一跌不振),由于近代汕頭在粵東地區崛起,它不僅僅代表了潮州文化,還結合了東南亞文化以及客家文化組成了富有特色的汕頭文化,與潮州文化合稱為潮汕文化。潮汕文化也是廣東嶺南文化以及中華文化中璀璨的一顆明珠,
汕頭華僑眾多,是全國著名僑鄉。自唐代就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335萬人,歸僑、僑眷和港澳臺同胞家屬200多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海水處就有華僑,有華僑處就有潮人”。在海外影響較大的潮汕華僑組織有“國際潮團聯誼會”等,
汕頭之所以成為經濟特區,“主要是從地理條件考慮的,汕頭是因為東南亞國家潮州人多”(《鄧小平文選》),“汕頭為什么定為特區,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有大批散居在海外的華僑。”(1994年江澤民在北京接見汕頭市領導人的講話)也可以這么說,沒有粵東海外華僑就沒有今汕頭文化(粵東的華僑是全國最多的,并在海外影響力最廣),
其實汕頭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是潮汕地區有名的“紅頭船”文化,是粵東地區華僑與歸僑文化。汕頭以港而生,以僑而興,這就是汕頭文化,“海內一潮汕,海外一潮汕”、“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潮汕人是東方的猶太人”都講述了從汕頭港走出海外的潮人,以及海外潮人反哺家鄉及投身祖國建設的歷史文化,“百載商埠”汕頭也被恩格斯記載入史冊,稱之為中國最具有商業意義的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