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深圳居住了將近三十年,1990年,我隨父親來到深圳,那時候的深圳其實并非我們現在看到的深圳,那時候深圳只是狹義上的深圳,只是包括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外面的郊區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深圳,因為他們被一道道有武警把守的檢查站排除在外,要進入深圳市區,是要辦理通行證的。
1、記者一個月能掙多少錢?
社會上很多人對記者的工作不是十分的了解,對記者的收入更是了解甚少,但普遍都認為工資會很高,我是一個在新聞戰線工作了20多年的老記者,而且是中央媒體,工資收入雖然比以前高了些,和其他行業比,依然沒啥優勢。記者的工資高低,很多是按照職稱發放,高級記者,高級編輯自然領的多些,但是現在很多報社都采取考核,給寫的稿件打分,分數高的稿件可以領取高些,我工作的媒體,每月評選出一二三四五星稿件,五星最高,一篇稿件可以領到6000-7000元,但每月只能評出一篇,還有時沒有,其他星,如一星僅300元。
要知道很多人寫了稿子,都沒有星,連基本的稿費有時也沒有,還有,現在發在微信公眾號的稿件要看閱讀量計分,閱讀量過萬才算數,超萬的每篇能發300元。很多達不到上萬的,稿費也沒有,其實記者熬夜寫稿子的很多,很多記者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大家眼中的記者似乎很風光,其實個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全國80%的記者領不到1萬元。
多數在6000左右已是不錯了,尤其是在紙媒形勢急劇下滑的情況下,有些報社發工資都出現困難。近幾年,有些都市類的報紙不得不停刊,因為沒有多少人去看報紙了,現在是一部網羅天下信息的時代,當然,報紙都在轉型,新媒體成為主力。無論如何變遷,記者的工資依然微薄,工資高低還要看具體從事的媒體,中央權威大報的工資相對高,能高出普通媒體的一倍以上。
反正一條可以說明,干記者是不會發家的,除非你搞經營拉廣告,現在是不允許記者干經營,很多報社實行了經營采編分離,記者,這是行當是一個辛苦的差事,尤其是現在,報社大多是年輕記者沖在前面寫稿,每月的稿費等其他收入加起來也僅僅是生活而已。在北京有些看牌子很大的媒體,里面普通記者好多年連5000元工資都拿不到,這話說出來很多人不信,
2、在深圳的朋友們,你們喜歡深圳嗎?為什么?
非常明確的回答是:我喜歡深圳。從我自己的經歷來告訴你,為何喜歡深圳,我在深圳居住了將近三十年,1990年,我隨父親來到深圳,那時候的深圳其實并非我們現在看到的深圳,那時候深圳只是狹義上的深圳,只是包括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外面的郊區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深圳,因為他們被一道道有武警把守的檢查站排除在外,要進入深圳市區,是要辦理通行證的。
剛來深圳的時候,因為我父親工作的公司在龍崗區一個邊緣小鎮,一個國企農場,一腳踩過去就是東莞,因此,我小時候根本不明白為何父親要從一個熟悉的農村,走到另外一個不熟悉的農村,不過,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即使只是深圳一個邊緣小鎮,人口是非常密集的。小的時候在龍崗區的一個小鎮的村小學上學,每天下課,最歡喜的就是跟著工廠的人流一起走,因為要經過一條比較偏僻的山路,這大群廠姐廠哥幾乎如開水的水龍頭,一下子可以把馬路都堆滿人,走在中間,就不會感到害怕了,而且,那時候工廠里主要以女工為主,
現在,這些工廠都幾乎外撤或者倒閉了,人也少了許多,已經再也見不到當年的擁擠和熱鬧了。可以說,就是這些最基層的工廠姑娘和兄弟們,撐起了深圳的最開始快速發展的基礎,初中以后(1999年)我有機會進入到真正意義上的深圳,這時候才感覺到真正意義上的深圳,交通便利,高樓林立,街道寬敞干凈,說時候,那時候即使是從龍崗往羅湖走,都有點感覺到村民進城的自卑感。
但是,我那時候馬上就喜歡上深圳了,感覺這是一個非常繁華和可以托付終身的城市,不怕你們笑話,第一次進入深圳,有一件小事對那時候的我觸動比較大。那時候是坐公交車進去的,到檢查站,也就是所謂的關口,檢查證件進去以后,我感覺非常神圣,仿佛要到一個全新的地方一樣,進去以后,要換乘另外一路公交車到世界之窗,在公交車上,我發現許多的年輕人,手里都拿著手機,那時候我是第一次見到手機,他們在公交車上不停地用手機打電話聊天、聊工作,那時候年輕的我虛榮心就這么小,就想啊,將來工作一定要到深圳,我也要擁有一部自己的手提電話,能隨時隨地和朋友、親人聯系,這是一個多么渺小的希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