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保留下來的是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施瑯攻陷臺灣俘虜的大名皇室后裔。他們不惜一切的追殺朱明皇室后裔,試圖將她們斬盡殺絕,到了清朝末年,隨著清朝國力的衰弱,陵寢管理制度一片混亂,朱明后裔曾經有十多萬規模,在經歷了明末農民起義后損失了大半。
1、為什么在網上可以看見說某某人是清朝皇室“愛新覺羅”后裔,而很少有說是明朝皇室后裔的?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很簡單,朱明后裔多被滿清屠殺光了,朱明后裔曾經有十多萬規模,在經歷了明末農民起義后損失了大半。剩下的,基本都死于滿清的追殺,滿清是異族政權,對于入住中原是很心虛的。所以,他們不惜一切的追殺朱明皇室后裔,試圖將她們斬盡殺絕,比如安昌郡王朱肅渣,戰亂中逃亡浙江繼續抵抗滿清,結果戰死。他的兒子只有幾歲,被母親帶著逃到杭州杭凈寺出家,試圖通過做小和尚逃過滿清追殺,
為了保證兒子活下去,這個王妃投水自盡,死前偷偷將藩王的印章交給兒子收藏。結果孩子畢竟是孩子,一次無意中泄露了這個印章的秘密,被杭州官府發現,于是,這個安昌王長子仍被官府抓捕處死。更倒霉的是杭凈寺的數百僧人和道人,均被當做窩藏朝廷欽犯,大部分被殺,少部分被充軍,被滿清俘虜的藩王,為了表示寬大通常不殺,養起來。
但是,潞王之流都沒有可以考證的后裔,一般認為是不允許他們生育,唯一保留下來的是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施瑯攻陷臺灣俘虜的大名皇室后裔。寧靖王朱術桂上吊自殺殉國,益王朱怡鎬之子才七歲,康熙時期為了表示仁政,將他們安置于山東、河南等郡縣養起來,實際等于軟禁。直到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康熙才宣布朱明后人無罪:“詔故明宗室子孫眾多,有竄伏山林者,令悉歸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復舊,
2、河北有個忠義村,村民全是清朝守陵人的后裔,清朝守陵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樣的?
雍正八年八月十九,在皇帝的命令下,泰陵開始興建。為此設立了一個專門的保護機構——泰寧協,此舉標志著陵寢管理制度誕生,清西陵太妃衙門到守陵村的轉變后來又設立了東府、西府,雍正皇帝派來了鎮國公、輔國公駐守,在清西陵還設置了事務衙門,負責所有的事宜。清西陵的守陵機構包括了:內務府、禮部、工部、兵部衙門等,是一個自上而下,分工明確的管理機構,
比如其中的內務府衙門,主要是負責祭祀活動。祭祀活動分為大祭祀和小祭祀,大祭祀是每年的清明節、中元節、冬至、歲暮以及帝妃去世時間,小祭祀就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隨著清朝國力的衰弱,陵寢管理制度一片混亂,曾經的一些守陵大臣逃的逃跑的跑,陵寢管理機構也漸漸的消失。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一個名叫尤潤波的舉人,主張把太妃園寢內務府(太妃衙門)改名為忠義村,不過留了原來太妃衙門西南兩門的楹聯:村落新城仍是當年梓里,禾麻逐植居然桃源,
遠山一水無異伊穎地,耕田鑿井同游西口之天。▲忠義村西營門而其他的一些機構,也漸漸的改成了滿族的村落,曾經的守陵人也慢慢的成為了河北地區地道的農民,那么后來又發生了什么事情?守陵人的生活:太妃衙門下人人都是爺自從1730年泰陵修建成功,大批的滿族三期八旗子弟,就被調過來看守皇家陵寢。清朝會根據官級的高低,每月給他們發放不同的俸祿,
比如說乾隆三年,官員每個月的俸祿是乾銀28,000多兩,每月米石4000余多石。如果官員家里面有婦人家屬,還能分到一匹紗,兩匹布,子女上學費用全免,每個月還有生活補助。碰到一些特殊情況,上面還會有賞銀,什么是特殊情況?家里面有喜事,賞銀十兩,喪事八兩。另外正所謂一人得到雞犬升天,除了這些當官的有賞賜之外,守陵的太監也會有,
每年到了冬季的時候,太監們都會得到素紡絲一匹,毛青布5匹,棉花4斤,記住這還是賞的,不是發的工資。當時的守陵人的生活非常好,因為基本上沒有什么事情,平時主要負責打掃一下衛生,到時間舉行祭祀就行了,基本上就屬于等于光吃不干,上面給的補貼還特別多,地位也比較高的差事,守陵人的生活:工資發一半,活還得照干!但是從咸豐年開始,這些人的工資就不能按時發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