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上,我們姚氏家族有一支人,就在此時移民到黑龍江青岡縣,至今有100多年了。我們都知道當時山東大地是有兩個大的諸侯國,現(xiàn)在在山東有“齊魯頻道”,“齊魯晚報”,“齊魯銀行等很多”,現(xiàn)在的東北人不是山東人,東北文化也迥異于山東,東北人的語言看,多數(shù)東北人,尤其是從山海關——錦州——沈陽——長春——哈爾濱——佳木斯一線的人都說屬于北方官話的東北話,但其中摻進了大量山東話的語匯和發(fā)音。
1、古時山東境內(nèi)有兩個主要國家:齊國與魯國,為什么現(xiàn)在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
關于這件事有歷史的原因和現(xiàn)代的原因。今天我們就用最簡潔的語言敘述清楚,我們都知道當時山東大地是有兩個大的諸侯國。一個是齊國,一個是魯國,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在公侯伯子男等級里面屬于侯,而魯國是姬發(fā)的弟弟周公旦,就是周公的封地。對周天子來說魯國才是親兄弟,齊國不過是社會上的朋友,那為什么齊國反而比魯國強大了呢?因為姬發(fā)封地后姜子牙就去了齊國,幾個月的時間就把齊國上上下下打理的井井有條。
而周公為了輔佐自己的侄子只是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去了封地,伯禽花了三年才處理好魯國,當時周公也感嘆道:“魯國永遠也追不上齊國了”!事實果真如此,可謂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啊。周公盡心盡力殫精竭慮,開疆擴土為君鞠躬盡瘁卻耽誤了自己封地的發(fā)展,也是可敬可嘆啊,再說一下正統(tǒng)性,魯國是天子直系血脈,當時就有周禮盡在魯?shù)恼f法,周公也是周禮的時候開創(chuàng)者。
正統(tǒng)性就不用多說了,而齊國田氏奪姜氏位,本來就不是貴胄,這樣一來更雜了,所以當時魯國雖然是個“公”可等級要比楚莊王這樣的“王”級別都高。楚國當時也屬夷,雖稱王,實為子級,但魯國在各諸侯國級別排名上僅次于周。當然周公的忠實粉絲孔老夫子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孔子是魯國人尊周禮,敬周公。而中國兩千年來一直敬師尊儒,
對中國歷朝歷代影響力自然不用多說。而且現(xiàn)在山東的確只是官方上簡稱“魯”大眾說法還是離不開“齊”,比如一說齊魯大地都知道是山東,就像一說燕趙之士都知道是指北京河北那一帶的人一樣。現(xiàn)在在山東有“齊魯頻道”,“齊魯晚報”,“齊魯銀行等很多”,山東也沒有放棄“齊”。以上是歷史原因,下面來說一下根本的原因。因為“齊”和“冀”發(fā)音不能說諧音相同,但還是有些類似的,
2、山東境內(nèi)在春秋時期有齊、魯、曹、滕、衛(wèi)五國,為什么后來單單簡稱魯?
山東在春秋其實還不止這五國呢,有莒縣的莒國、莒南的向國、萊蕪的萊國、鄒城的邾國、薛城的薛國、滕州的小邾國、郯城的郯國等等,甚至到了戰(zhàn)國,越國、楚國也延伸到了魯國。如果按照國力來看,魯國當然不如齊國、越國、楚國,而且還被楚國滅了;不過越國、楚國雖然進入了山東,但山東并不是其統(tǒng)治核心區(qū)域,那么說起來,其實齊國也是很有資格的,可以說山東大部分是它的。
那為什么偏偏要簡稱“魯”呢?主要還是魯國出了兩位大人物:一個是周公,一個孔子,雖然齊國的呂尚和管仲也是大人物,但影響力比周公和孔子差距太大。雖然呂尚在民間的知名度比周公更高,畢竟是《封神演義》的男主角嘛,但是周公在歷史上比呂尚重要太多,因為有“周公制禮作樂”的說法,傳說是他發(fā)明的西周禮樂,而這又是孔子最推崇的,所以周公和孔子在兩千年的儒家社會里地位是非常高的,那么論影響力魯國給后人遺產(chǎn)自然在齊國之上。
3、山東和東北歷史上有何淵源?文化有何異同?
山東與東北關系太密切了,沒有任何一省能趕得上山東與東北淵源之深,然而,現(xiàn)在的東北人不是山東人,東北文化也迥異于山東。下面小牛分階段來闡述一下,一、明朝時山東人就開始移民東北。明朝建立后,為加強對東北的管理,在民政上將遼寧尤其是金復海蓋等遼東半島區(qū)域,歸屬山東布政司;軍事上設立遼東都司,此時,就已開始了向遼東的移民,其中大多數(shù)是山東人。
那時候,遼東的舉子參加科舉考試,得跨海去山東濟南府,清軍進攻山東時,擄回了數(shù)十萬山東人,為他們種地。清王朝定都北京后,又招收山東人去現(xiàn)大連丹東一帶墾荒,后來,遼寧東部和吉林東南部一帶形成了一個膠遼方言區(qū)——這種方言,原來流行于膠東半島,19世紀“闖關東”浪潮前,東北人口約300萬,大多數(shù)為漢族,其中以山東人占比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