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里面的龍標在這里指王昌齡,以官名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夜郎非自大,自大的恰恰是漢朝事實上,關于夜郎的“自大”更多的是漢朝對夜郎的鄙視,大家熟悉的“夜郎自大”的典故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因為陌生的漢朝使者突然來到了夜郎國,作為夜郎國的國王禮貌性的問了一句“漢孰與我大”,這其實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問題。
1、成語“夜郎自大”中的夜郎是什么?
夜郎是一個國家,在我國西南,普遍認為在貴州境內,夜郎自大的成語出自《史記》,發生在漢武帝時期,漢使者來到夜郎,夜郎由于崇山峻嶺與中原隔絕不知天下之廣,國王便問使者“漢朝孰與我大”?以相當一個地級市區域與全國比大,星火之光與皓月爭輝,后來衍生為成語,比喻無知而又妄自尊大。關于夜郎國進入帝國視野,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漢朝初東南方有三個越國,分別為最大南越,其次閩越,最小東越,都受漢朝冊封。(頭條南方鵬首發)景帝時七國之亂平,吳王劉濞身死,其太子逃往閩越,及武帝即位,吳太子鼓動閩越王自立擴大疆土,閩越便侵略東越,東越王不勝其擾,向朝廷請求舉國內附,被安置在淮河流域,閩越又侵擾南越,南越并不出兵,上書朝廷請求主持公道。
武帝對南越王謹守臣子本份的行為大表贊賞,派韓安國王恢為將軍,二路出兵討伐閩越,聞大軍壓境,閩越發生內訌,閩越王被其弟余善所殺,首級送達御前,武帝令大軍勿動,下詔另封閩越王,分封余善為東越王,朱買臣平定的就是余善東越,此是后話不表,在此期間,王恢派番陽令唐蒙,前去慰諭南越。南越王大擺宴席熱情接待,席間得知西南近四川處有一個極善于貿易的國家夜郎,
(頭條南方鵬首發)唐蒙便留心起來,四處打聽了解夜郎情況后,也想拓地立功,上書武帝說,為長遠打算,須防南越,在它西邊有一小國,人民悍勇,“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萬”,可以在南越國旁安插奇兵,以備萬一。武帝準奏,封他為中郎將,帶一千軍士帶著綾羅錦繡及珠寶等物,出使夜郎,夜郎國王以竹為姓,向來僻處南夷,其地有十多個部落,夜郎最大,接見唐蒙后,便有了開頭那句名言,“漢朝孰與我大”,唐蒙等人便向他介紹國家風土人情,甲兵幅員等,又拿出繒帛珠寶賞賜,國王聽得瞠目結舌,看得目眩欲暈,才知天下之大,對漢朝風物羨慕不已。
2、“夜郎自大”的“夜郎”在什么地方?那里的人為什么會“自大”?
“夜郎自大”這個成語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通常我們都會用這個成語來比喻一個人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的行為,成語“夜郎自大”的典故出自于《史記·西南夷列傳》,據《史記》卷一百一十六載:“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這段話的意思大概講的是漢朝使者來到了夜郎國,夜郎國國王問了使者一句“漢朝與我夜郎國誰更大”,“自大”的國王殊不知,夜郎國還不及漢朝的一個郡縣的大小。
后世便將這種驕傲無知、膚淺、自負、自大的行為形容為“夜郎自大”,夜郎非自大,自大的恰恰是漢朝事實上,關于夜郎的“自大”更多的是漢朝對夜郎的鄙視。真實的夜郎并沒有自大,夜郎國王那句“漢孰與我大”也不過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他并沒有自大而輕視漢朝,要知道夜郎國王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更多的是因為夜郎國遠居西南一隅,由于群山峻嶺的阻隔和當時落后交通條件的限制,其與統治中心在中原的漢朝之間缺少溝通。
如果不是漢朝派出使者準備探索一條前往西方國家的道路,相信漢朝與夜郎國將會是“不知彼此”,因為陌生的漢朝使者突然來到了夜郎國,作為夜郎國的國王禮貌性的問了一句“漢孰與我大”,這其實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問題。但是這個合情合理的問題在漢朝使者看來卻變了味,以漢朝為自我中心的漢朝使者自恃盛世大漢、國力強盛、地域廣袤理應受到周邊國家的頂禮膜拜,面對夜郎國王這句不知天高地厚的“漢孰與我大”,
漢朝使者把它當做了笑柄,并加以嘲笑,這樣的“夜郎自大”,恰恰反映出漢朝的自大。夜郎非“自大”而是真大《史記》上關于“夜郎自大”的描述很多人只注意到“漢孰與我大”,而沒有注意到這篇《西南夷列傳》最開篇寫的“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那么這個號稱西南最大的夜郎國到底有多大呢?據《后漢書》載:“夜郎東接交趾,其地在胡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