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臘八節的習俗,臘八節的風俗及寓意,臘八節的風俗有剝蒜制醋、泡臘八蒜、吃臘八面臘八粥,臘八節的節期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主要習俗是喝臘八粥,,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節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臘八節的風俗有剝蒜制醋、泡臘八蒜、吃臘八面臘八粥。臘八節的寓意是相傳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稱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古印度人為了紀念佛祖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臘月初八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臘八節的節期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主要習俗是喝臘八粥。臘八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按佛教記載,釋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銷骨立,遂發現苦行不是究竟解脫之道,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牧女呈獻乳糜,食后體力恢復,端坐菩提樹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舉行法會,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