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不大(面積2617),人口不多(260萬),在河南的地級市里排在后列,但是漯河是中國的“食品名城”,雙匯集團是亞洲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南街村方便面在全國來說也是知名品牌。漯河的人均GDP在河南排名中上,算是河南經濟比較強的地方了,在我們四川老家那邊,掃墓、祭祀逝者在清明前十天及后十天都可以的,并不一定非要放在清明節(jié)這一天。
1、漯河在河南處于什么地位?
漯河不大(面積2617),人口不多(260萬),在河南的地級市里排在后列,但是漯河是中國的“食品名城”,雙匯集團是亞洲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南街村方便面在全國來說也是知名品牌。漯河歷史悠久,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便是人類活躍的地區(qū),漯河市交通便捷,是國家二類交通樞紐城市。漯河的人均GDP在河南排名中上,算是河南經濟比較強的地方了,
2、怎樣文明祭祀?
怎樣文明祭祀?轉眼之間,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就到了,很快就又過去了。這是古代沿襲下來的專門為祭祀逝去的祖輩、親人設定的日子,在我們四川老家那邊,掃墓、祭祀逝者在清明前十天及后十天都可以的,并不一定非要放在清明節(jié)這一天。記得小時候,每年快到清明節(jié)的時候,父親都會買來一疊綢紙(一種很薄的柔軟的紙),利用周末的時間,把綢紙裁成三四公分左右寬、一尺五左右長的紙條,用醬糊粘貼成各種款式,再用一條綢紙搓成細條,與幾公分寬的綢紙粘貼在一起,上端設有扣,大家都叫它墳飄,老家那一帶周邊地區(qū)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做,墳飄的款式都大同小異,
有極少數(shù)不會做的人家,可以請別的人幫忙做。村鎮(zhèn)上的商店里也有人做好了擺著出售的,我父親根據(jù)自家祖墳數(shù)量把墳飄做好后,在清明節(jié)當天或前十天后十天中任選一天,把墳飄拿去有祖墳的地方,弄一米左右長的小竹竿或樹枝掛上墳飄,再插在墳頭上,然后在墳頭前面燃香化紙,磕頭作揖,有的還要放鞭炮,鞭炮一響,四鄉(xiāng)八里都聽得到。
中國人的祭祀活動都追求一種儀式感,有人說這是迷信活動,但千百年來,家鄉(xiāng)風俗都是這樣,前人興,后人跟,就沿襲下來了,如果清明節(jié)過十天后,哪一家的祖墳沒插上墳飄,家鄉(xiāng)人就會說閑話,說你看那家人,后代在外地,祖先都不敬了,要不就是沒有后人了,所以那些墳沒人來祭掃。在一個說法,叫“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生青”,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說到文明祭祀,我覺得很有必要,也很重要。早些年,確有極個別人家,因為清明掃墓,祭祀祖墳放鞭炮把山林燒了的,火勢很大,整個生產隊(后來叫社)的人都趕去山林中滅火,一片山林化為灰燼,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也有少數(shù)人家,借清明掃墓、祭祀祖墳而大肆操辦,花錢費米的,浪費財物,很不可取。我覺得祭祀活動不應鋪張浪費,也不應該搞迷信活動,不光是清明節(jié)期間,每年的中元節(jié)、春節(jié)期間農村都會舉辦類似活動,如中元節(jié)給逝去的祖輩燒好多紙,還有燒火單,就是寫上每個祖先或親人各多少份,燒紙時要照數(shù)量燃化紙錢,
春節(jié)期間一般是正月初一至十五,也要去給祖墳燒香燒紙放鞭炮。清明期間,給祖墳四周及墳頭上除一下雜草,再掛一下墳飄,燃香燭化紙錢,作為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保留下來,簡單的祭祀一下是無可厚非的,如果祖墳周邊有不少草木,又沒有下雨,就不宜放鞭炮,以避免火災。問題是有的人家防火意識淡薄,隨意燃放鞭炮,甚至搞一些有火災隱患的祭祀活動,預防工作沒做到位,這就很不應該,
近些年來,許多有條件的農村已在推行殯葬制度改革,親人去世后經火葬場火化,再把骨灰拿去放或葬在公墓指定位置,逐漸減少和杜絕土葬。這樣可有效保護山林或耕地,也便于集中管理,清明祭祀時也能有效減少火災事故的發(fā)生,還有就是網上興起的網祭活動,既簡單易行,又省時省事,不失為與時俱進的好辦法,值得推廣,各地都應移風易俗,不搞封建迷信活動,既達到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目的,又安全文明,簡單好操作,事故發(fā)生率能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