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國滅亡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個大姓了。南朝齊王險所撰《姓譜》載有徐姓五個較早的郡望,東海、高平、東莞、瑯玡、濮陽,其中前四個均在山東,最后一個在河南,這與先秦時期徐姓的遷徙不無關(guān)系,魏國、宋國在今河南省,趙國在山西、河北省,這正是徐人由東部沿海向西遷移明證。
1、在哪里可以看到徐氏家譜?
現(xiàn)在想看到徐氏的家譜很方便,各地的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等等機構(gòu)都可能收藏若干部家譜。《中國家譜總目》收錄了1091部徐氏家譜,清晰記在了每部家譜的保存地,涉及全國總譜、浙江、安徽、湖南等各省徐氏宗譜,大部分都保存在各地的圖書館,如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等,部分圖書館還可以免費從網(wǎng)上查詢,如上海圖書館僅從網(wǎng)上可以瀏覽的徐氏家譜就有二百五十余部,
瀏覽家譜很容易,不容易的是找到本宗族的家譜,這個過程就復(fù)雜很多,甚至很可能花費很多時間但是一無所獲。這里提供兩種方式查詢:其一,瀏覽《中國家譜總目》,里面詳細介紹了收錄的每一部家譜的機構(gòu),大部分都是國內(nèi)的圖書館、檔案館等,可以具體到相應(yīng)的地方查詢,《中國家譜總目》網(wǎng)上很容易可以找到。其二,簡單一點就去各個家譜網(wǎng)站查詢電子版,如上海圖書館,網(wǎng)址為:http://wrd2016.library.sh.cn/channel/stjp/,尤其是江浙一帶,上圖收藏比較多;再如國家圖書館,可以免費檢索徽州善本家譜,網(wǎng)址為:http://mylib.nlc.cn/web/guest/huizhoushanbenjiapu,
2、廣州徐氏由哪里遷徙而來?
徐氏族人遷入廣東各地路線分析一、宋仁宗皇祐年間,徐信公(澤江)中進士,歷官中書臺諫,娶董氏生三子:長宗善,次宗理,三宗遠。其攜三子從江南來廣東南雄珠璣巷,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因天災(zāi)人禍,舉家南徙立派。長子宗善為南岸房,分布于南海白水塘,順德倫教、馬村、南畔、東莞、新會、德慶,高要、陽江、鶴山、開平、恩平等地,
次子宗理為茅洲房,分布于南海茅洲,清遠、石城、靈山、三水等地。三子宗遠為三華房,分布于廣州泮塘,龍歸北村,南海紫洞、譚頭、河順、官窯,順德容奇、馬村,花都市區(qū)三華村、五華村,公益、大華、新華,博羅市鎮(zhèn)平等地,二、廣州市郊琶洲村徐氏先祖元魁原籍河南省,在南宋時,因避戰(zhàn)亂而南遷,曾棲居于廣東南雄珠璣巷,繼又遷至廣州市郊之長洲(今屬黃埔區(qū))落腳后又分為四路,各遷往琶洲、赤沙、臺涌、江貝四處分別定居,而元魁則居琶洲。
3、“徐”姓發(fā)源地是哪里?
徐氏的姓氏來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傳陷帝有一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有大業(yè),大業(yè)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后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在論功行賞時,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國,
因若木首封徐國,其后代便以國為氏,稱為徐氏,徐若木便為徐姓的得姓始祖。遠古時期若木被封徐國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鳳陽縣北部,這是徐姓的最早的發(fā)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國滅亡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個大姓了。后來他們紛紛向北方遷徙,滅國后的徐姓族人,一部分繼續(xù)留在原地。一部入分吳,其中著名的如徐承還當上了吳國大夫,公元前485年曾率舟師從每上襲齊,
一部分西遷和北遷。從夏朝至秦初,徐姓一直活躍于安徽、江蘇、河南、山東的江淮地區(qū),歷史上有一個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關(guān)于他渡海求不老神藥的事,在歷史上有多處記載,《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徐市,齊人,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嬴州,請地齊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發(fā)童男女數(shù)千人,入海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