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周口港十分繁忙,在明清時代可以直達江南地區,使周口這個集鎮漸漸興盛起來,但在近代缺乏管理,1977年便斷航了。我現在在川匯區工作,在我的印象里,周口港對于人們的生活影響較小,在貨物運輸上也非常少,一是通過改造,可以把改裝后的軍艦在國際上出售。
1、二戰軍艦在哪里能看?
現代人要想看到二戰時期的軍艦,恐怕只有一個去處,那就是博物館。今天是世界博物館日,距今已有七八十年的高齡軍艦很有可能出現在世界各地以艦艇為主題的博物館中,比如在我國青島的海軍博物館里,就有可能找到二戰時期的軍艦。那里主要陳列的是新中國時期人民海軍在成長壯大的過程中逐漸更新換代退役下來的軍艦,據說,這座海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動力攻擊潛艇——“長征一號”(舷號401),
“長征一號”研制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下水時間是1970年,因此還不能算作二戰軍艦。在我國的海軍博物館里找不到本國建造的二戰軍艦,想想也是歷史的必然,近代中國積貧積弱,沒有自己的海軍工業,從北洋水師到國民黨海軍,所有軍艦一概依靠外國進口。國民黨敗走臺灣后,它的海軍連同剩下的軍艦也都逃到了臺灣,如此一來,大陸的海軍博物館里又怎能會有二戰時期的軍艦呢?抗日戰爭后期,國民政府從英國采購了一批軍艦,這些艦艇都是英國海軍參加二戰之后淘汰下來的,可以被算作名副其實的二戰時期軍艦,這其中就包括后來起義的“重慶”號巡洋艦,
本來“重慶”號如果保存至今的話,很有可能會成為海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可惜被國民黨空軍炸沉,打撈上來后又被整體拆除,艦上能搬走的設備用于充當軍校教具,不能搬走的艦體用于充當水上宿舍,最終難覓蹤跡。雖然在我國的海軍博物館里找不到本國建造的二戰時期軍艦,卻可以參觀到外國海軍退役的二戰時期軍艦,這就是新中國政府1953年從蘇聯引進的07型驅逐艦,也就是中國海軍“鞍山”號驅逐艦(舷號101)。
該艦滿載排水量2500噸,長112米,寬10米,最大航速39.4節,艦上武器有:4門130毫米單管艦炮,2門76.2毫米34-K型高炮,2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969年拆除魚類發射管,安裝2座雙聯裝“上游”-1(SY-1)反艦導彈,射程90公里。鞍山艦于1954年入列,1992年退役,服役時間長達38年,航行10萬多海里,是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的軍艦之一,
2、退役后的軍艦和潛艇,都去哪里了?是繼續在水里,還是上岸了?
軍艦它作為一種武器,所以就會有自己的使用壽命,那么他達到最高的服役年限以后,就會被強制申請離開現役,那么他的去處如何呢,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一是通過改造,可以把改裝后的軍艦在國際上出售,我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他國的關系向來主張和平共處,所以很多突出現役的軍艦就會賣給相對友好的幾個盟國,增強貧窮落后國家的軍事力量,別看軍艦在中國退役了,但是在貧窮弱小的國家把我國退役的軍艦當寶貝一樣。
例如,元原海軍的湘潭艦、黃石艦、嘉興艦等經過改裝以后,就低價出售給了孟加拉國,二是直接移送地方,放在軍事展覽館,用于參觀見學。眾所周知,我國向來重視教育,所以我們國家有很多愛國教育基地,軍事展覽館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學生時代基本上都會有參觀見學的機會,讓我們的學生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明白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歷程的艱辛,維護國家穩定的艱難,
例如,051型驅除艦銀川艦退役后就直接送回了銀川,在黃海之濱作為軍事文化進行展覽。三是作為一種目標靶,來試驗新型的水雷和導彈的威力,大家都知道,一種新型的武器發明出來以后,必須經過實地的檢驗,才能知道新型武器的威力,所以就有部分退役的艦艇就成為了我們的試驗靶,繼續發揮自己的余熱,例如,退役的62型護衛艦就作為了試驗靶一直在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