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章,安徽省廬江縣人,解放軍少將。11年8月,廬江縣因撤銷巢湖市被劃屬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南部,毗鄰巢湖市、無為縣、樅陽縣、桐城市、舒城縣、肥西縣,毗鄰水域包括巢湖和長江,我們先來看下關于廬江縣的一些介紹,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稱。
1、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怎么樣?
我們先來看下關于廬江縣的一些介紹:廬江縣,隸屬于安徽省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南部,毗鄰巢湖市、無為縣、樅陽縣、桐城市、舒城縣、肥西縣,毗鄰水域包括巢湖和長江,全縣面積2348平方公里,人口120萬;下轄下轄17個鎮和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廬江是周瑜故里、溫泉之鄉、礦業大縣、國家級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示范縣,
漢代置廬江郡,隋朝置廬江縣。1971年,巢湖專區改稱巢湖地區,廬江屬之,2011年8月,廬江縣因撤銷巢湖市被劃屬合肥市。廬江縣有合九鐵路(合肥─九江)、滬蓉高速公路(上海─成都)、京福高速公路(北京─福州)、合黃杭高速公路、合銅高等級公路縱貫南北,皖西至南京、上海等東部沿海城市的通道──軍二公路和廬巢公路橫穿東西,水路以“江淮運河”為主線,南入長江,北進巢湖,
合肥駱崗機場離廬城70公里。2016年4月,安徽61縣市經濟實力排行榜出爐,廬江縣2015年GDP總值221.1億元,排名第十五,截至2015年末廬江縣戶籍人口119.79萬人,增長0.3%;男性62.04萬人,女性57.75萬人。當年出生登記14022人,登記出生率11.70‰,當年注銷死亡7935人,注銷死亡率6.62‰,自然增長率5.08‰,
2、合肥有哪些名人?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稱。周瑜精通軍事,又精于音律,江東向來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于赤壁以火攻擊敗曹操的軍隊,此戰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僅36歲周瑜多謀善斷,精于軍略,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楊行密(852~905),初名行愍,字化源,唐廬州(今安徽合肥)人。五代時吳國建立者,少時孤貧,長大成人后身材高大,膂力過人,據說能手舉300斤,日行300里。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號少荃、儀叟,別名李中堂、章桐,晚清重臣,曾任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封爵一等肅毅侯,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被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并稱“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李鴻章在職期間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參與洋務運動,積極倡建近代海軍、建立北洋水師;最終卻不得不以外交代表身份簽署《越南條約》《馬關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
李鴻章在簽完《辛丑條約》后吐血不已,最終病死,謚號文忠,追贈太傅。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漢族,安徽合肥人,淮軍將領,洋務派骨干,臺灣第一任巡撫,不但打退了法國艦隊的進犯,而且練洋操,議鐵路、建臺省,為臺灣的現代化作出了突出貢獻,陳瑄(1365年-1433年),字彥純,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明代軍事將領、水利專家,明清漕運制度的確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