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這點上黑清朝,個人覺得對清朝來講是有點冤枉的。假如在公元1644年,明朝能夠挺過明末的危機延續下去而不被清朝取代,那么再過200年明朝是否能夠發展成強國而不被當時的西方列強欺辱,還是會像清朝那樣到后期淪落,除了英國自身發展已經遠遠超越了清朝,眼光自然高了,就像一個繁華大都市的人來到了窮鄉僻壤,歐洲和清朝的社會發展已經發生了倒置,加之閉關鎖國,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1、在歐洲人眼里,清朝和明朝的差距有多大?
假如一個現在的人(2019年)穿越到40年前的中國,游歷一下那時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心中必定有非常多的感慨,能讓你感受到什么叫日新月異,什么叫天翻地覆。明朝末期和清朝時期的歐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歐洲人的眼光會隨著自身社會的發展,眼光自然也發生了變化,而明清時期社會科技、社會發展變化等諸多方面發展非常緩慢,并且在某些方面還發生了倒退,歐洲人看待同樣的事物自然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主要是貿易、炫耀武力、睜眼看世界,最遠處到達非洲和西亞地區,這些地區的社會發展水平遠遠低于中國,當時中國的造船術、航海術、軍事技術、軍隊的戰斗力在世界上都是第一的;貿易產品諸如陶瓷、茶葉、絲綢等也占據世界貿易的大頭,是世界第一的貿易大國;開放口岸城市的建設也是世界上一流的,尤其是首都北京的建設更是震撼了很多國外使者。
(鄭和艦隊圖)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曾經說過,明朝初期的海軍,就是當時歐洲所有國家的海軍聯合起來也不是明朝海軍的對手,這時諸如利瑪竇等國外傳教士就好像一個從窮鄉僻壤來到了繁華的大城市,一切都是新奇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遍地都是黃金,在描述中國的字里行間都充滿溢美之詞。明朝后期禁止很多口岸通商,禁止商船出海,導致明朝航海技術和造船術的倒退,
即便如此,明朝末期的造船、航海以及軍事技術仍然是世界一流的,鄭成功屢次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戰艦船隊,不過歐洲人已經追趕上來了,被超越只是時間問題。清朝時期,閉關鎖國,造船術和航海術不但沒有發展,反而倒退了;貿易只留下廣州一口通商;軍事技術也停留在明朝末年的,不再發展,熱兵器技術康熙皇帝自己還是了解的,只要用人研究不難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清朝統治者害怕這些技術的發展會嚴重威脅清政府的統治,因此不發展,
清朝時期社會人口急聚增加,但相比于明朝時期還是有所發展,但發展非常有限。歐洲1750年開始工業革命,到1830年基本結束,英國使臣馬戈爾尼在1793年8月抵達北京,主要是為了通商問題進行談判,不過被清政府拒絕了,無功而返,在馬戈爾尼的著述中,乾隆盛世的中國破敗不堪,根本沒有什么盛世的景象。除了英國自身發展已經遠遠超越了清朝,眼光自然高了,就像一個繁華大都市的人來到了窮鄉僻壤,歐洲和清朝的社會發展已經發生了倒置,加之閉關鎖國,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2、為什么很多人黑清朝?
因為清朝確實“黑”,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燒殺搶掠,強制執行剃發令,讓全國的男人們都理統一的發型,清初,滿清權貴大肆強行圈占大量土地,強抓人作奴隸,以供八旗子弟白白吃餉。清朝是由滿清軍事貴族集團建立起來的國家,帶有明顯的奴隸制殘余,清朝建立以后,原有的八旗議政基本形同虛設,封建專制主義逐漸達到頂峰。文臣武將功臣勛貴統統都是奴才,只有一個主子那就是皇帝,明朝那種君權與相權互相制衡的權力運作系統基本沒了蹤影,
經濟方面,清朝曾一度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重農抑商,康熙晚期,推行禁礦政策。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漢人的防范心理較重,直到清末東北地區一直是禁止開發和漢人移民的,甚至到雍正帝時還做著萬一不行退到關外的準備,大清銷毀了大量古籍,不重視科技,雖然康熙皇帝不僅了解甚至可以說稱得上精通當時西洋科學,但是那也只是他的個人愛好而已,并不打算推廣,也許是他的防范心理在作怪。
所謂的康乾盛世并沒有那般繁榮富庶,GDP主要成分也只是是絲綢、茶葉、瓷器而已,頂多算是個虛弱的強國吧,另一個清朝的“黑”的就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丟失了大量國土,從極盛時期總面積約1300多萬平方公里,至晚清1908年縮水至1135萬平方公里。如果從這點上黑清朝,個人覺得對清朝來講是有點冤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