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鐵塔名字的由來,主要是由于塔身使用的材料是琉璃磚。屹立于開封,有天下第一塔之稱的開封鐵塔,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據建筑學家們的解釋是,鐵塔建造的設計者為了降低塔身遭受西北颶風的威脅,而采用了東南高西北低的地基建造方法,有一點比較奇特的是,開封鐵塔與地面的角度并不是完全垂直的,有些向西北方向傾斜。
1、黃河是怎么變成比開封鐵塔還高的“地上懸河”的?
黃河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萬年來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黃河長江衍育出了我們這個強大的中華民族!可是黃河與長江不同,黃河每年的水流量比長江少很多。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全長5千多公里,流經西藏、甘肅、青海、四川、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每年夾帶泥沙16億噸。
其中有4分之一的泥沙沉淀在黃河開封下游地區,日積月累,導致了黃河開封以下成了地上懸河,黃河在開封市高出地表7米多,時刻威脅著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當然,題主說的比鐵塔還高,那是假的。據資料證明,開封鐵塔建于北宋年間,塔高55.88米,已經有九百多年歷史,黃河怎么可能比鐵塔還高嘛!那是什么原因造成黃河高出地表那么多呢?主要就是泥沙沉淀造成的,
黃河一年有4億多噸泥沙沉淀下來,想一想得堆多高,常年累月如此。而治理黃河在以往都是采取筑堤加高的方法,日積月累,故而成了地上懸河,黃河水患古已有之,大禹治水就是治的黃河水。要徹底解決黃河的懸河問題,我有一個方法,不知道能行不,就是在開封黃河的北面或者南面也行,開挖一條人工河,把黃河水全部截往人工河上去。
2、開封鐵塔是哪年建成的?馮玉祥將軍賣鐵塔的故事發生在哪一年?其故事情節又是怎樣的?
開封鐵塔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稱,前身是座木塔,用來供奉吳越國進貢的阿育王佛舍利,后木塔因為打雷起火損毀,于公元1049年重新開工建造新塔,修建大約30年完工。鐵塔并非真的鐵鑄,而是外面的琉璃面磚看上去像鐵,所以民間叫其鐵塔,鐵塔歷經各種自然災害,多次修繕增建。據稱1927年馮玉祥率軍配合北伐軍作戰進入開封市,看到鐵塔破爛不堪,就以自己收養的女兒的名義讓“龍鳳祥”金銀珠寶店莫掌柜收留了鐵塔,重新修葺,
3、開封鐵塔,有什么特點?
屹立于開封,有天下第一塔之稱的開封鐵塔,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而當初在古代之所以建立得如此之高,主要是用來表示對佛教的尊崇,以及向人們展示皇權的至高無上,具體分析如下:一.宋代信奉佛教文化,修建鐵塔表達對佛教的虔誠與尊敬,佛教最初是從印度傳入中國,在經歷了適應和融合階段后,逐漸在我國站穩腳步,受到了眾多朝代的推崇,宋代也不例外。
開封鐵塔的成功修建,就是宋朝時期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對于佛教文化尊崇的有力體現,在古代,為佛教建立佛塔和寺廟并不稀奇,但像開封鐵塔這樣,約有55米高度的佛教建筑還是非常少有的。以當時的人力和物力條件,修建此種巍峨雄偉的建筑物,其難度必然是不可小覷,但即使如此,宋朝統治者還是下令要求工匠和下屬們,不惜代價的致力于修建鐵塔,從這一點確實可以看出,宋代君主對于佛教文化的癡迷,并已成為一種信仰。
其次,開封鐵塔主要是用來供奉佛像,表達了人們對于佛教的紀念,同時帝王也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夠得到佛教的護佑,而不斷發展壯大和一直輝煌下去。二.也是皇權的象征,君主期望王權會像鐵塔一樣屹立不倒,開封鐵塔除了高度讓人驚艷外,塔身上的細節也很走心。在佛塔身上,展現的是能人巧匠們精心雕刻的小型雕像,數量眾多且花樣繁雜,即便歷經千年,也能從細節中窺見當時建造工藝的精湛和制造者們的用心,
耗費如此大的心血來修建佛塔,也從側面表現了對于佛教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擁有如此高度的鐵塔,也是古代至高無上的皇權的象征,宋代的皇帝也是期盼皇權能如鐵塔一般堅固和雄壯,期望宋朝江山能始終屹立不倒,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與時代的更迭,雖然宋代已不復存在,但這座鐵塔卻真正做到了千年屹立,在經歷了多次地震、洪水與颶風等自然災害的無情摧殘后,仍被幸運地保存下來,才能讓后世的我們一睹它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