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區別不大諸葛亮當時隱居的南陽和現在的河南南陽市在地理上區別不大,三國時的南陽指的是南陽郡,下轄37縣,古時的縣面積比較小,現在的南陽市下轄13個縣市區,雖說古時與現代南陽管轄的區域有所差別,但基本上是不會超出南陽盆地的區域。諸葛亮的舊將為了表示對諸葛亮的敬重建祠廟,肯定是經過多方求證認可,最后選定的地方,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現今的南陽市就是諸葛亮隱居的地方。
1、三國時荊州是現在的哪里?
三國時期的“荊州”與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可不是一回事喲,前者不但包含的地域要大得多,而且是一種類似于今天中國的“省”這樣的行政劃分制度。荊州是東漢設立的13州之一,最初由荊州刺史部管轄,同時也是漢代13個州之中面積最大的州,有“天下第一大州”、“天下咽喉”等溢美之稱,(荊州7郡)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割據一方,控甲數十萬,保境安民。
當時的荊州只劃為7郡,分別是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武陵郡、桂陽郡、長沙郡、零陵郡,筆者需要特別說明一下,劉表后來曾單獨設立了章陵郡。而曹操又把南陽郡的南面獨立出來劃為襄陽郡,此時,荊州才增加為九郡。即小說《三國演義》里提到了“荊襄九郡”,但是籠統地性稱為荊襄9郡是錯誤的,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就犯了這個小常識錯誤。
三國時期的荊襄九郡跨度范圍非常廣,其位置包括了今天中國的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南部、貴州省東部、廣東省北部、廣西省東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荊州最初的治所在南陽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東漢末年的軍閥張繡割據南陽郡,依附于劉表的勢力,同時,劉表又借助南陽的張繡抵御北方的曹操。張繡失敗后,曹操吞并了南陽郡,
劉表就把荊州的治所遷到了南郡(江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孫權在赤壁之戰后攻下了荊州7郡之一的南郡,并把它借給劉備駐守,這就是小說《三國演義》里提到的“借荊州”事件,由于南郡是荊州的治所,所以稱南郡為荊州也是可以的。就如同用重慶來稱呼渝中區一個道理,但是不明真相,往往會認為是孫權把整個荊州借給劉備了。
(荊州7郡)214年,孫權與劉備平分了荊州地界,除了曹操占有的南陽以外,湘水以西的三郡歸劉備,湘水以東的三郡歸孫權。“湘水劃界”后不久,劉備開始進軍漢中,孫權也圍攻合肥,雙方暫時又放下了恩怨,然而好景不長,219年劉備攻取漢中,關羽也在荊州發動北伐。趁著關羽主力在襄樊前線作戰的機會,東吳的呂蒙、陸遜攻下了關羽鎮守的湘水以西的3郡,
2、三國諸葛亮隱居的南陽,和現在的河南南陽市是同一個地方嗎?
那必須是同一個地方,有諸葛亮的《出師表》和臥龍崗武侯祠為證!南陽,夏朝就已經建城,東漢時已名滿天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下面有三個理由:一、地理位置區別不大諸葛亮當時隱居的南陽和現在的河南南陽市在地理上區別不大,三國時的南陽指的是南陽郡,下轄37縣,古時的縣面積比較小,現在的南陽市下轄13個縣市區,雖說古時與現代南陽管轄的區域有所差別,但基本上是不會超出南陽盆地的區域。
二、臥龍崗武侯祠為證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魏晉時降魏的蜀國故將黃權和他的族人建庵祭祀,位于南陽城西四公里的臥龍崗,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祭祀和紀念諸葛亮的地方,其中的武侯祠是全國諸葛亮祠廟中建立最早、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一座,諸葛亮的舊將為了表示對諸葛亮的敬重建祠廟,肯定是經過多方求證認可,最后選定的地方,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現今的南陽市就是諸葛亮隱居的地方。
三、南陽市當時在全國的地位決定三國時,南陽郡治宛(即今南陽市中心城區),宛當時是陪都,全國第二大城市,經濟、文化、信息中心,當時宛城有點像今天上海在全國的位置,諸葛亮當時隱居于此,與其說是隱居不如說是靜心求學,掌握全國信息,選擇合適時機入世,從這一點來說,宛城是一個極為理想的地方,經濟、文化發達,信息暢通又可以和天下名士頻繁交流、交換信息。
3、河南南陽的臥龍崗,真的是諸葛亮的故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