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現在一臺小麥聯合收割機減去補貼,能開回家大概得8萬塊錢,如果是從河南那里割著到內蒙古的話,能掙一臺聯合收割機錢。真是辛辛苦苦忙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錢,“割麥人”收割一茬小麥能掙多少錢,這要看業務量,沒有業務量,收益也不高,一臺大型聯合收割機也需要幾十萬元,可能需要兩年才能掙回本錢,收割機維護費用,汽柴油費用也很高,沒有統一收益標準,一般一個收割季,一天收割200畝能掙10萬元左右。
1、河南收割機補貼多少錢?
2017年農機補貼新變化1.補貼對象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2.補貼機具種類范圍《意見》中,補貼機具范圍由2014年175個品目壓縮到137個品目;取消自選品目,一些地方特色農業發展所需和小區域適用性強的機械設備,可由地方各級財政安排資金補貼,按照“谷物基本供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要求,重點補貼糧棉油糖等主要農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所需機具。
3.補貼標準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繼續實行定額補貼,即同一種類、同一檔次農業機械原則上在省域內實行統一的補貼標準,不允許對省內外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實行差別對待,為切實解決一些重點環節的機械化,適當提高了部分機具的單機補貼限額,如大型甘蔗收獲機由25萬元提高到40萬元、大型采棉機由40萬元提高到60萬元。
2、割麥人,收割一茬麥子下來,能賺多少錢呢?
我們這邊收割機收割費每畝38元,一臺收割機一天200畝計算,毛收入7800元/天,一對夫妻食宿費用每天150元,柴油機油,機械維修保障費用,農機監理費用,跨地區作業費用等總成本平均每天3000元左右,純收入可能在4000元左右,但這只是理論上的純收入,因為機收市場目前競爭激烈,不是每天都能接受到業務,也不是天天都是一整天工作,下雨天農機手也會歇業的,
一個地方最多只能工作3天——7天,每年都是從南到北收割,前后大概一個月,一季小麥收割季純收入也只有10——12萬元左右。割麥人,在陜西叫“麥客”,如今的“麥客”就是農機手,他們每年麥收季節,水稻收割季節都跨地區作業,自己尋找收割市場,有的是小麥產區農機局(站)借調、邀請來收割的,有的是私人,也就是“穴頭”邀請來收割的,每收割1畝地,給“穴頭”5元——10元提成,出門在外,舉目無親,只能依賴“穴頭”來維護自己的利益,“穴頭”大多都是“地頭蛇”,與他們打交道,還需要格外小心謹慎,不能惹惱了“穴頭”,否則有可能一分錢費用都收不回來,
因此,農機手也賺的是辛苦錢,不容易,農民兄弟們不能與農機手斤斤計較,要善待他們,都是勞動者,都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天下窮人是一家!當前小麥收割從南到北全面展開,各地應該為“割麥人”大開綠燈,不能設置人為障礙,為跨地區農機手機械維修、生活后勤,汽柴油加灌提供保障,讓農民種植的小麥應收盡收,顆粒歸倉。從我們當地來看,今年小麥收割外地跨地區收割機達100臺套以上,目前小麥收割過半,聽口音他們來自山東、河南、皖北,大多夫妻同行,多名農機手結伴而來,今年我們當地小麥收割市場競爭激烈,但秩序井然,沒有黑惡勢力摻和,也沒有難纏的“地頭蛇”出現,
我們當地農民比較淳樸、憨厚、善良,不會為難“割麥人”,現在沒有“地頭蛇”強行收提成了。當然,小麥收割收益是塊太“蛋糕”,讓人眼紅,各地公安、農機局(站)、農業農村局等行政機關,要加大行政執法力度,打擊欺行霸市,壟斷收割市場行為,打擊侵害農機手合法權益行為,維護好小麥收割市場秩序,確保“三夏”順利展開,
“割麥人”每年也象候鳥一樣,象養蜂人追花一樣,自南向北遷徙,他們出門在外,不容易,請廣大農民朋友善待他們,把他們當手藝人,匠人看待,禮賢下士他們。“割麥人”收割一茬小麥能掙多少錢,這要看業務量,沒有業務量,收益也不高,一臺大型聯合收割機也需要幾十萬元,可能需要兩年才能掙回本錢,收割機維護費用,汽柴油費用也很高,沒有統一收益標準,一般一個收割季,一天收割200畝能掙10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