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北宋末年金國騎兵就是這樣滅掉了北宋,抓走了北宋皇室。開封一馬平川,北方異族的鐵騎隨時可以越過邊界,迅速抵達開封,四、地理方面的原因北宋時期開封是中國的漕運樞紐中心之一,二、政治方面的原因后周時期都城在開封,趙匡胤登機做皇帝的時候,滿朝的臣子幾乎都是后周的舊臣,大家所有的人在開封都置辦了產業,對遷都之說沒有興趣。
1、北宋定都天下四達的開封,16年后趙匡胤又為何想要遷都至洛陽?
導讀:公元959年,后周年僅39歲的皇帝柴榮去世后,其子年僅七歲的柴宗訓柩前即位。主少國疑,次年,權臣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開封。開封,從五代后梁開始定都,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均定都開封,時間長達五十多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回老家洛陽巡視,也就是在此時,趙匡胤動了遷都洛陽的心思。
開封作為首都并不理想,地形地勢:通常來說王朝的首都大都為挑選陣勢艱險、易守難攻之地,而開封地處華夏和華北大平原的西部邊沿,一望無際,無險可守。除了交通發達,水路通暢外,基本就沒有什么優勢了,在這方面,趙匡胤應該說深有體會。北方的契丹之所以難打除了弓馬純熟的契丹士兵的超強的戰力外,恐怕更重要的就是幽云十六州的屏障作用了,
此地易守難攻,契丹非常重視。甚至在幽州設置成南院大王的駐地,駐扎重兵,由此可見地勢的重要性。更別說小小的北漢憑借一隅之地就可以讓趙匡胤無可奈何,不就是因為太原城地勢險要,城池堅固嘛(北漢直到宋太宗時期才成功滅掉),開封一馬平川,北方異族的鐵騎隨時可以越過邊界,迅速抵達開封。只要迅雷不及掩耳攻破城池,大宋朝就算完了,
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北宋末年金國騎兵就是這樣滅掉了北宋,抓走了北宋皇室。這就是恥辱的靖康之恥,而洛陽從地形來看,坐擁山川之險,“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梢哉f宋太祖的這個遷都的提議非常有戰略性,經濟層面因為開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如果長久定都開封的話,因為安全保障方面的因素必然造成大量精銳部隊在周邊的部署,
因為只有這樣,當敵人襲擊時首都才不會迅速陷落。所以大量的財富就會消耗其中,與其這樣,不如把錢財用于其它更需要的地方。看電視劇《水滸傳》中的林沖的職位是什么?83萬的禁軍教頭,83萬啊,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全部才有多少?僅僅一個開封就有這么多軍隊。對國家財富造成了極大不必要的浪費,最后一點常見于野史,不知道是否真實。
2、開封作為宋朝都城卻易攻難守,宋朝皇帝為何不遷都?
開封作為宋朝的都城,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主要總結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經濟、政治、人口、地理,一、經濟方面的原因在宋朝之前,中國的都城不是長安就是洛陽。但到了宋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傳統漢族人的戰略空間被壓縮的非常嚴重,北宋先失去了幽云十六州,然后隨著西夏的崛起,失去了對西北河套地區的控制。
已經臨近國境線的長安城幾乎荒廢,后唐時期洛陽受戰亂影響非常大,而此時,開封作為中原地區的經濟重鎮開始崛起。又加上五代時期定都的原因,開封當時已經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二、政治方面的原因后周時期都城在開封,趙匡胤登機做皇帝的時候,滿朝的臣子幾乎都是后周的舊臣,大家所有的人在開封都置辦了產業,對遷都之說沒有興趣。
皇帝看在這個方面得不到大家的支持也就不了了之,因為宋朝皇帝的地位是靠后周就成的支持,并強迫后周皇帝讓位而得來的。在北宋的中后期,和北方的契丹人相對來說還算和平,再沒有更多的軍事壓力的情況下,宋朝的皇帝對遷都也失去了興趣,三、人口方面的原因宋朝是中國人口爆發的高峰期之一,光在開封地區就居住了100多萬人,史料上記載,東京城的居民日常生活中已經開始普遍使用煤。
經濟之繁榮,人口之聚集,對本地區糧食的生產有非常高的要求,開封地區雖然地處平原易攻難守,但糧食產量卻是他的優勢。同時東京城的周邊畢竟會有大量的軍隊部署,而這些如此集中的人口數量,更是加重了對農業和運輸的要求,四、地理方面的原因北宋時期開封是中國的漕運樞紐中心之一,在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步南移的情況下,把南方地區的人財物運送到北方的政治中心,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