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廣東 > 東莞市 > 東莞道蠆恍飧置攀脅,有人聽說過登明法師嗎

東莞道蠆恍飧置攀脅,有人聽說過登明法師嗎

來源:整理 時間:2023-03-14 01:44:50 編輯:東莞生活 手機版

1,有人聽說過登明法師嗎

廣東地區此大師在佛教的名氣挺大的,很多佛教的活動都有邀請他,在廣東首屆觀音文化節,我們公司有派人去參加錄制攝影,他有份演講,坐在主席臺旁邊的位置,大師看上去年紀并不是很大,估計也就40來歲吧。
在電視新聞上看過,好像東莞那邊叫什么觀音古寺的吧

有人聽說過登明法師嗎

2,東莞市里那里有室內攀巖館

翡翠山湖攀巖館,位于東莞南部鳳崗、清溪、塘廈三鎮交界處,鳳清公路、鳳平路、鳳深大道、東深公路、東深二路等多條城際快速干線環繞左近
松山湖創意生活城文體中心
你好!你娃干到像怕柴還攀巖??.你莫爬到上不上,下不下地,掛到中間就好看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采納。

東莞市里那里有室內攀巖館

3,熟悉交通知識的請進

粵A 廣州市 川A 都市 青A 西寧市 粵B 深圳市 川B 綿陽市 青B 海東市 粵C 珠海市 川C 自貢市 青C 海北藏族自治州 粵D 汕頭市 川D 攀枝花市 青D 黃南藏族自治州 粵E 佛山市 川E 瀘州市 青E 海南藏族自治州 粵F 韶關市 川F 德陽市 青F 果洛藏族自治州 粵G 湛江市 川H 廣元市 青G 玉樹藏族自治州 粵H 肇慶市 川J 遂寧市 青H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粵J 江門市 川K 內江市 西藏(藏) 粵K 茂名市 川L 樂山市 藏A 拉薩市 粵L 惠州市 川M 資陽市 藏B 昌都地區 粵M 梅州市 川N 藏C 山南地區 粵N 汕尾市 川P 藏D 日喀則地區 粵P 河源市 川Q 宜賓市 藏E 那曲地區 粵Q 陽江市 川R 南充市 藏F 阿里地區 粵R 清遠市 川S 達州市 藏G 林芝地區 粵S 東莞市 川T 雅安市 藏H 駐四川省天全縣車輛管理所 粵T 中山市 川U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藏J 駐青海省格爾木市車輛管理所 粵U 潮州市 川V 甘孜藏族自治州 海南省(瓊) 粵V 揭陽市 川W 涼山彝族自治州 瓊A 海口市 粵W 云浮市 川X 廣安市 瓊B 三亞市 粵X 順德區 粵Y 南海區
在 上寧橋(學軍中學) 坐 527路 到 錢江大橋換乘站(往濱江方向) 換乘 194路/354路 到 濱江高教園

熟悉交通知識的請進

4,跪求廣告達人想一個公司口號

以酒會友,世上難求。花生助酒,喜樂無憂。
沒有真的傻干,只有真的傻等,在精明的消費者面前,我們是傻二哥 見笑,僅供參考
申翔!騰飛中的申翔!
勇爭第一,團結一心,共創佳績 強身健體,立志成材,2班2班,非同一般 揚帆把舵,奮勇拼搏,看我三班,銳不可當 與時俱進,奮力拼搏,齊心協力,爭創一流 鐵心拼搏,爭創一流 團結拼搏,爭創偉績,飛躍夢想,自強不息 挑戰自我,超越夢想,團結互助,共創佳績 勵精圖治,開拓進取,超越劉翔,從我做起 九班九班,勇奪桂冠,齊心協力,共創輝煌 團結進取,開拓創新,頑強拼搏,爭創一流 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再接再厲,勇攀高峰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頑強拼搏,勇奪第一 勵精圖治, 爭創一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八年二班,猛虎出山, 八年二班, 銳不可當 奮力拼搏,揚我班風,努力學習,勇爭第一 八(4)精英,敢闖敢拼,齊心協力,爭創佳績 青春如火,超越自我,八年五班, 奮勇拼搏 看我六班,影子颯爽, 奮勇拼搏,展現自我 勵精圖治,奮發向上,努力拼搏,永不言棄 八班一出,誰與爭鋒,橫掃賽場,唯我稱雄 揮動激情,放飛夢想,團結拼搏,樹我雄風 十班,十班, 銳不可當,超越自我,再創輝煌 頑強拼搏,擁抱勝利,十一,十一,勇爭第一 揮動激情,挑戰自我,突破極限,超越自我
傻二哥 吃傻二哥就是傻二哥。。 郁悶吃個多味花生 吃個石頭出來 還好我不是直接吞的
吃的是傻二哥食品走的是不尋常的路

5,從東莞怎么去攀枝花路線

到昆明轉車,班次較多,詳情如下: 費用最省 第1組 2天13小時22分 225 中轉詳情▼▲ K230/K231 空調快速 東莞東昆明 05:36 07:27 昆明 6162 普客 昆明攀枝花 07:36 18:58 費用最省 第2組 1天11小時40分 255 中轉詳情▼▲ K230/K231 空調快速 東莞東昆明 05:36 07:27 昆明 K114 空調快速 昆明攀枝花 11:07 17:16 費用最省 第3組 1天18小時2分 255 中轉詳情▼▲ K230/K231 空調快速 東莞東昆明 05:36 07:27 昆明 K166 空調快速 昆明攀枝花 18:23 23:38 時間最短 第1組 1天11小時40分 255 中轉詳情▼▲ K230/K231 空調快速 東莞東昆明 05:36 07:27 昆明 K114 空調快速 昆明攀枝花 11:07 17:16 時間最短 第2組 1天18小時2分 255 中轉詳情▼▲ K230/K231 空調快速 東莞東昆明 05:36 07:27 昆明 K166 空調快速 昆明攀枝花 18:23 23:38 時間最短 第3組 1天19小時57分 255 中轉詳情▼▲ K230/K231 空調快速 東莞東昆明 05:36 07:27 昆明 K146 空調快速 昆明攀枝花 20:21 01:33 里程最短 第1組 1天11小時40分 255 中轉詳情▼▲ K230/K231 空調快速 東莞東昆明 05:36 07:27 昆明 K114 空調快速 昆明攀枝花 11:07 17:16 里程最短 第2組 1天18小時2分 255 中轉詳情▼▲ K230/K231 空調快速 東莞東昆明 05:36 07:27 昆明 K166 空調快速 昆明攀枝花 18:23 23:38 里程最短 第3組 1天19小時57分 255 中轉詳情▼▲ K230/K231 空調快速 東莞東昆明 05:36 07:27 昆明 K146 空調快速 昆明攀枝花 20:21 01:33
沒有直達火車,需要中轉的 方案 出發站 中轉站 到達站 總里程 方案1 東莞 重慶北 攀枝花 3056 方案2 東莞 遂寧 攀枝花 3056 方案3 東莞 合川 攀枝花 3056

6,游丹霞記翻譯

甲辰年的春末,我到達廣東東部,聽說仁化縣有風景優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順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訪。 船行了一天一夜,到了丹霞山。只見丹霞山到處是絕壁,沒有可上山的路,只有山的一側裂開了一條縫,就像被鋸子斜斜地鋸開一樣。人側著身子進入,很久才能找到路。拉著鐵索向上攀登,見到另一番天地。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樹根作梯級,就像天然形成的臺階一般,腳下絕不會打滑;沒有樹根作梯級的地方就開鑿山崖做梯級,細數一下共有三百級臺階。到闌天門的山路最為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山路的盡處上面橫放著一塊鐵板作為進出的門,若一人拿著長矛守衛,那么連一只鳥也飛不過去。山上的樓臺廟宇很堅固,又很寬敞,開鑿山崖形成溝渠,把泉水引到寺廟的廚房,十分巧妙。有佛塔建在懸崖之下,懸崖像高高張開的布覆蓋著它。佛塔的前面群山環抱,就像是各國的諸侯拿著文書來朝見,夾雜的山嶺有像巨大的水牛或丑陋的犀牛的,有像牦牛或人影的,有像鷂鷹張開兩翅或蠻人在舞蹈的。 晚上,我借宿在靜觀樓,山高千丈,緊挨著窗戶,似乎壓迫著人的魂魄,連夢中也覺得沉重。山的中部凹陷進去好幾丈,泉水如珠子般懸空滴落,躺在床上終夜聽著泉水叮咚的聲音連綿不斷。山澗有很多身上有著美麗花紋的魚兒在游動。我放下筆靜坐一會兒,不知不覺已忘記了外面的世界,忘記了有家,也忘記了自己身在哪里了。 第二天,我沿著原來的路下山,就像在溫習功課,更加覺得很有滋味。站在高處眺望自己上山的路,從江口到這里,山路就像龍蛇蚯蚓那樣彎彎曲曲,縱橫交錯無窮無盡,大約有一百里那么遠。如果用鄭康成虛空鳥道的說法,拉成直線行走,那么從五馬峰到丹霞,一會兒就可到達。這時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轉曲折的樣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宛轉就不是好文章。但從高處俯視山下,丹霞山確實十分陡峭,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階上一級一級地挪下山。 僧人問我,丹霞山與羅浮山比較怎么樣呢?我說:羅浮山的風景分散,找到一處美景的快樂也抵不上付出的辛勞,丹霞山憑著美景的集中而勝出了。僧人又問我:丹霞山上沒有古碑又怎么解釋呢?我說:雁蕩山從南宋開始開發,所以沒有唐代文人的題跋;黃山從明代開始開發,所以沒有宋代文人的題跋;丹霞山是從我們這個朝代初期才開發的,所以并沒有明代的碑刻。從大禹到現在大概有四千多年了,名山大川,還有混沌而沒有被開辟的,像黃河的源頭,到元代才被探訪到,這就是證明。然而從這點來看,山尚且如此,就更可以明白先賢圣人們的學說是無限廣闊的。如果因為前代的學者們偶然遺漏了一些解釋,就因此想小心謹慎地禁錮后來的學者,不讓他們再增加一點新的觀點,這真是淺薄而荒謬啊,大概不應該這樣吧。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游丹霞記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袁枚   作品體裁:散文 編輯本段 作品原文   甲辰春暮,余至東粵(1),聞仁化有丹霞之勝,遂泊五馬峰下(2),別買小舟,沿江往探。山皆突起平地,有橫皴,無直理,一層至千萬層,箍圍不斷。疑嶺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紋耶?尤奇者,左窗相見,別矣,右窗又來;前艙相見,別矣,后艙又來。山追客耶,客戀山耶?舛午惝恍(3),不可思議。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見絕壁無蹊徑,惟山脅裂一縫如斜鋸開。人側身入,良久得路。攀鐵索升,別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級,天然高下,絕下滑履;無級處則鑿崖石而為之,細數得三百級。到闌天門最隘,僅容一客,上橫鐵板為啟閉,一夫持矛,鳥飛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闊,鑿崖作溝,引水僧廚,甚巧。有僧塔在懸崖下,崖張高冪吞覆之(4)。其前群嶺環拱,如萬國侯伯執玉帛來朝(5),間有豪牛丑犀(6),犁靬幻人(7),鴟張蠻舞者(8)。   余宿靜觀樓。山千仞銜窗而立,壓人魂魄,夢亦覺重。山腹陷進數丈,珠泉滴空,枕席間琮琤不斷(9)。池多文魚在泳游(10)。余置筆硯坐片時,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舊書愈覺味得。立高處望自家來蹤,從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縱橫無窮,約百里而遙。倘用鄭康成虛空鳥道之說(11),拉直線行,則五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頓挫作態,文章非曲不為功也。第俯視太陡,不能無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問丹霞較羅浮何如(12),余曰:羅浮散漫,得一佳處不償勞,丹霞以遒警勝矣(13)。又問:“無古碑何也?”曰:雁宕開自南宋,故無唐人題名;黃山開自前明,故無宋人題名;丹霞為國初所開,故并明碑無有。大抵禹跡至今四千馀年(14),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15),如黃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證也。然即此以觀,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經義更無津涯(16)。若因前賢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闌禁后人(17),不許再參一說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1]? 編輯本段 作品注釋   (1)東粵:即廣東。   (2)五馬峰:在今廣東省韶關市。   (3)舛午:違背、抵觸。惝恍:模糊不清。這里是無法弄清楚的意思。   (4)“崖張”句:謂山崖突出,像張開高高的帷幕覆蓋遮蔽了僧塔。   (5)玉帛:瑞玉與縑帛。古時天子會諸侯,諸侯例獻玉帛為禮品。   (6)豪牛丑犀:形容山嶺奇形怪狀。   (7)犁靬:古代國家名。《漢書·西域傳》說,大宛等國獻大鳥卵及犁靬國表演幻術的人。這里形容山形千變萬化。   (8)鴟張:像鴟鳥般張開雙翼。鴟,鷹的一種。   (9)琮琤:玉石碰擊聲。此形容聲音清脆悅耳。   (10)文魚:一種有斑紋的魚。又,鯉魚、金魚均又稱文魚。   (11)鄭康成:漢代鄭玄,字康成,高密人。著名經學家,遍注五經。虛空鳥道:即空間直線距離。   (12)羅浮:為廣東名山,橫亙增城、博羅等縣。風景秀麗,是道教第七洞天。   (13)遒警:此指緊湊。   (14)禹跡:大禹治水時,曾遍行九州,因稱禹所到處為禹跡。此句意為自大禹遍行天下以來已有四千馀年。   (15)屯蒙:《易經》二卦名,都是晦暗蒙昧之意。這里指尚處于原始未開發階段。   (16)津涯:水的邊岸。此指盡頭,邊際。   (17)矜矜然:自負。闌禁:阻隔、限止。[1]? 編輯本段 作品賞析   丹霞即丹霞山,在今廣東省仁化縣。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暮春,袁枚到廣東去看望任肇慶知府的弟弟袁樹,專程去游覽了仁化的丹霞山,寫了這篇游記。   文章從去丹霞山路上寫起,描述水道縈回在群山之中的迷離景況,為寫丹霞山的奇險作為鋪墊。正式寫月霞時,使用細筆,漸漸寫入,先通過正面描述,又通過夢“亦覺重”加以深化,最后又津津有味地寫從原路下山時的心情,眼、耳及思想多方面的反射與全方位介紹的結合,使丹霞山給讀者留下了強烈的印象。   袁枚的文章喜歡以議論作結,這篇文章末尾由游山的心得推廣到讀書上,指出名山大川被發現有早有晚,埋沒的一定很多;知識無窮盡,未被探索理解的也很多,因此不能局限于前人之見,為其所囿,要勇于開拓。這一點,在現代社會仍然很有意義。文章告訴讀者,任何事物在不同情況下,對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啟迪作用;就游覽山水來說,就應該善于品味大自然的啟示,從游覽中發現理與趣。[1]? 編輯本段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8),清代詩人。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年間(1736—1796)進士,曾任江寧等地知縣,辭官后僑居江寧,筑園林于小倉山,號隨園。論詩主張抒寫性情,創“性靈”說,對儒家“詩教”表示不滿。部分詩篇對漢儒和程朱理學進行抨擊,并宣稱“《六經》盡糟粕”(《偶然作》)。所作詩歌,多抒發其閑情逸致。又能文,所作書信頗具特色。所著有《小倉山房集》及《隨園詩話》、《子不語》等。[2]?

7,白馬非馬是哪家提出的思想

(1)思想學派:“名家” (2)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 注釋: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后人稱為名家。 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是公孫龍子的思想。通過莊子的記載可以想見,那是思想家之間互相討論的情形。名家的思想在當時一流的思想家那里是能夠被人理解的,荀子、墨經、莊子等書都對名家思想有所回應,并使當時的學術在邏輯上更加嚴密,理論上更有深度。可惜在秦漢以后,名家長期被人誤解了,他們的學術也成了千古絕響。
名家思想 詭辯論
中國古代偉大的邏輯學家公孫龍(約公元前320--250年)提出了一個命題:白馬非馬。   公孫龍:諸子百家中的名家,一向以詭辯著稱。名家的中心論題是所謂“名”(概念)和“實”(存在)的邏輯關系問題,所以名家也稱“辯者”“察士”。   據說:公孫龍過關,關吏說:“按照慣例,過關人可以,但是馬不行。”公孫龍便說白馬不是馬,一番論證,說得關吏啞口無言,只好連人代馬通通放過。   對于一般人,說“白馬是馬”就如同說“張三是人”一樣,清楚明白,準確無誤。怎么可能“白馬非馬”呢?   孔子的六世孫,大名鼎鼎的并自認為聰明的孔穿,為了駁倒公孫龍的主張,找上門去辯論,結果被公孫龍駁得無以應對,吃了敗仗。   辯論是在趙國平原君家里進行的。   孔穿對公孫龍說:“向來聽說先生道義高尚,早就愿為弟子,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馬不是馬的學說!請你放棄這個說法,我就請求做你的弟子。”   “白馬非馬”是公孫龍成名的得意之作,要他放棄,那他公孫龍也就不成其為公孫龍了。所以公孫龍回答孔穿說:“先生的話錯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于白馬的學說罷了。現在要我放棄它,就沒有什么可教的了。”接著公孫龍又批評孔穿的求學態度:“想拜人家為師的人,總是因為智力和學術不如人家吧;現在你要我放棄自己的學說,這是先來教我,而后才拜我為師。先來教我,而后再拜我為師,這是錯誤的。”   在前哨戰中,孔穿已處于下風。公孫龍不愧為一位能言善辯的邏輯學家。他在教訓過孔穿以后,又針對孔穿其人,宣傳起自己的理論。公孫龍引經據典地說:“白馬非馬的說法,也是仲尼(孔子)所贊同的。”孔子所贊同的,你孔穿還能不贊同嗎?   公孫龍對孔穿講了一個故事:當年楚王曾經張開[繁弱弓],裝上[亡歸箭],在[云夢]的場圃打獵,結果把弓弄丟了。隨從們請求去找。楚王說:“不用了。楚國人丟了弓,楚國人拾了去,又何必尋找呢?”仲尼聽到了說:“楚王的仁義還沒有做到家。應該說人丟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說楚國呢?”公孫龍評論道:照這樣說,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區別開來的。人們肯定仲尼把楚人和人區別開來的說法,卻否定我把白馬與馬區別開來的說法,這是錯誤的。   末了,公孫龍又做了總結性的發言:“先生遵奉儒家的學術,卻反對仲尼所贊同的觀點;想要跟我學習,又叫我放棄所要教的東西。這樣即使有一百個我這樣的人,也根本無法做你的老師啊!”孔穿無法回答。   “白馬非馬”這個命題本來是戰國時稷下的兒說最先提出的一個命題。而說的本意是什么,后人已無從查考。   可以說,從“白馬是馬”到“白馬非馬”,是邏輯思維從低級階段到了一個高級階段的表現。   ----------------------------------------------------------------------------------   “科學視角:   中國歷史上多只是注重了對白馬非馬的文字研究和邏輯思想研究。實際上,白馬非馬包含了最質樸的科學變化含義在內。用文字解釋白馬非馬是很苦難的;但是轉換方式,用化學反應和化學分子構成來闡述“白馬非馬”就很容易明白。食鹽的化學成分:氯化鈉(NaCl)。只要一句簡明的:氯化鈉非鈉,幾乎是只要有化學知識的人都可以懂得的。同樣如此,碳酸鈉非鈉,硫酸鈉非鈉;氧化鈉非鈉。由此對應黃馬,黑馬就都可以解釋了。”   ——這個所謂科學視角不太恰當,“白馬非馬”這句表述沒能避免“是(非)”的兩種含義造成的歧義,一種是表示兩個概念完全等同(不完全等同);一種是表示兩個概念的種屬關系(不存在種屬關系),嚴格講應該表述為“是一種(不是一種)”。按第一種含義“白馬非馬”就是正確的,但是按照第二種含義“白馬非馬”就錯了。氯化鈉和鈉不存在種屬關系,氯化鈉不是鈉的一種,不論采用“是”的哪一種含義“氯化鈉非鈉”都是成立的。換成“氯化鈉非含鈉物質”,則變成了徹底的“白馬非馬”論。   ----------------------------------------------------------------------------------   公孫龍子   公孫龍   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疾名實之散亂,因資材之所長,為“守白”之論。假物取   譬,以“守白”辯,謂白馬為非馬也。白馬為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則形不當與,言形則色不宜從,今合以為物,非也。如求白馬于廄中,無有,而有驪色之馬,然不可以應有白馬也。不可以應有白馬,則所求之馬亡矣;亡則白馬竟非馬。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龍于孔穿會趙平原君家。穿曰:“素聞先生高誼,愿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馬為非馬耳!情去此術,則穿請為弟子。”龍曰:“先生之言悖。龍之所以為名者,乃以白馬之論爾!今使龍去之,則無以教   焉。且欲師之者,以智與學不如也。今使龍去之,此先教而后師也;先教而后師之者,悖。“且白馬非馬,乃仲尼之所取。龍聞楚王張繁弱之弓,載亡歸之矢,以射蛟口于云夢之圃,而喪其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聞   之曰:楚王仁義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異楚人   與所謂人。夫是仲尼異楚人與所謂人,而非龍白馬于所謂馬,悖。”“先生修儒術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學而使龍去所教,則雖百龍,固不能當前矣。”   孔穿無以應焉。   ----------------------------------------------------------------------------------   中國古代論辯學者公孫龍論述"白馬"之名有異于"馬"之名的一個邏輯命題。這一命題原是戰國時齊國稷下?辯士兒說最先提出的,但其史料沒有保存下來。后來公孫龍力倡"白馬非馬"之說,在《公孫龍子》一書中專有《白馬論》一文,對這一命題作了詳細的分析和論證。一些邏輯學者認為這一論證主要意思是:①"馬"這一名是只命形不命色的;"白馬"這一名是既命形又命色的。但"馬"之不命色并不是否定馬有色,而只是強調"馬"不取其確定的顏色,它實際上是包括各種顏色的。"白馬"之命色,是專取其確定的白色的,可以不包括黃色、黑色等非白色。從邏輯上分析,"白馬"與"馬" 雖然具有馬形的共性,卻又有 "包括各色"與"僅指白色"的區別,這就從內涵上區別了"白馬"和"馬"這兩個種屬概念。   ② "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即黃馬與黑馬都可以標作馬,但不能標作白馬,因此求馬與求白馬是不能等同的。即"馬"中是包括黃、黑馬的,"白馬"中不包括黃、黑馬,從而在外延上揭示了"白馬"與"馬"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公孫龍還在《白馬論》中指出,"馬固有色,故有白馬",這就明確肯定了馬中是包括白馬的。由此表明,公孫龍從類的種屬關系上,承認"白馬是(包含于)馬"這一常識命題,并確定"白馬"與"馬"的區別不是排斥和全異的關系,而是種概念和屬概念的關系。   ③ 根據公孫龍的分析,"非"在"白馬非馬"這一命題中只是作 "有異"、"不等同" 解,并不作"全異"、"不包含于"解。《跡府篇》也曾明確指出,公孫龍的 "白馬非馬",即是"異白馬于所謂馬" 之意。因此,"白馬非馬"這一命題也明確揭示了一般與個別的辯證關系。但有些學者認為 "非"只是作 "不屬于"或"全異于"解,"白馬非馬"就是指"白馬不屬于(全異于或不包含于)馬",因而是一個割裂個別與一般的詭辯命題。   《公孫龍子》一則   “白馬非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也。不可謂無馬者,非馬也?有白馬為有馬,白之,非馬何也?”曰:“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異馬也。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與不可,其相非明。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   公孫龍子   《公孫龍子》是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后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的著作,《漢書·藝文志》中收錄了《公孫龍子》十四篇,但現在只保存下來了六篇。第一篇《跡府》也是后人搜集的有關他的事跡,其他五篇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公孫龍所作。作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以“白馬非馬”論和“離堅白”而著名,他的這些思想分別見于《白馬非馬論》和《堅白論》中,這是公孫龍名辨思想的核心內容。在《公孫龍子》一書中,公孫龍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個性所具有的內在矛盾,他的特點就是夸大這種矛盾,并否認兩者的統一,所以最后得出違背常理的結論。即白馬不是普通所說的馬,顏色中的白色和質地的堅硬他也人為地分裂開來論述。   另外,在《指物論》中他還著重論述了指與物的關系。“指”即事物的概念或名稱,“物”是具體的事物,它們的關系也就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通變論》則論述了對運動變化的看法,《名實論》討論名與實的關系。上述的五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學說體系。   《公孫龍子》的注釋本,有宋朝人謝希深的注本,以及清朝陳澧的《公孫龍子注》,近代陳柱的《公孫龍子集解》,王啟湘的《公孫龍子校詮》也可以參考。   花絮調侃:   古龍這樣說過:白馬非馬,女朋友不是朋友。是對這句話的最好理解!   -----------------------------------------------------------------------------------   在我國戰國中期,趙國的公孫龍在《白馬論》中提出了詭辯論的命題“白馬非馬”。公孫龍認為,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差別的,所以概念與概念之間也絕沒有聯系。在他看來,“白馬”與“馬”這兩個概念不同,因此它們之間毫無聯系,從而推斷出:“白馬”不是“馬”。他認為“白馬”這個概念是既名“色”又名“形”的,而:馬”這個概念只是名“形”,故而“白馬非馬”。公孫龍為了證明“白馬非馬”的命題,提出了另一論據:“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這樣論述自然是荒唐可笑的。   “白馬非馬”的命題錯在何處呢?從根本上說是割裂了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是主觀任意地混淆和玩弄概念的結果。“白馬”。和“馬”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其區別就是“馬”這一概念與“白馬”這一概念內涵不同,它們的外延也不一樣,“馬”的外延比“白馬”廣,它包含了“白馬”在內的所有的馬。這兩個概念在邏輯上說是類屬關系即蘊含關系,在哲學上也是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從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看,“馬”和“白馬”是有區別的,“馬”是對所有的馬如白馬,黑馬,黃馬等…般性質或共性的概括;各種具體的馬則是“馬”的一種。它們一個是抽象的靠理性思維概括的;一個是具體的可以通過感性認識直接感知的。“白馬”與“馬”又是相互聯系的,一般的“馬”只能通過具體個別的馬而存在,離開了具體個別的馬是找不到一個抽象的“馬”的;具體個別的馬又都屬于一類,有其共有的一般性質不存在不表現共性的具體顏色的馬。公孫龍在哲學史上看到了“馬”和“白馬”的區別,就這一點說,他的命題具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否認“馬”和“白馬”的一般和個別、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則是形而上學的。特別是他從根本上否認“白馬”是“馬”,也就違背了客觀實際,從而導致了主觀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詭辯論。   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決不能像公孫龍那樣主觀任意地割裂事物的聯系,抓住事物的一個方面,而否認另一個方面。否則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危害是極大的。   -----------------------------------------------------------------------------------   春秋戰國時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孫龍子有許多有趣的詭論,其中最為有名的要算是白馬非馬論了。相傳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天公孫龍子騎著一匹白馬要進城,該城門的看守官說,依照規定馬不可以進城。於是公孫龍子就開始他的論證 – 白馬非馬,最后它說服了守城官,於是就騎著他的 (不是馬的) 白馬進城去了。   他的論證大概是這樣的:   “馬” 指的是馬的形態,”白馬”指的是馬的顏色,而形態不等於顏色,所以白馬不是馬 (白馬非馬)。   這個論證利用”歧義”來混淆事實。所謂”歧義”是說,一個詞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在一個討論中,若某個字的兩個不同意義同時被使用,則可能會造成這種(歧義)類型的謬誤。   “ 是”這個字可以被用來表達”屬於”的關系,例如,白兔是兔。   “是”這個字也可以被用來表達鋇褥丁鋇墓叵擔紓鬃郵侵潦ハ仁Α?   守門官的意思是: ”馬不可進城,白馬是馬,所以白馬不可以進城”。   在這里,”是”被用來表達”屬於”的關系。   當公孫龍子論證”白馬不是馬”時,”是”被用在”等於”的關系。   所以,簡單的說,他們其實是雞同鴨講。不是談論相同的一件事。   公孫龍子的論證是有效的,而他的結論,”白馬不等於馬 (白馬非馬)” 也是對的。但并不能用來反駁守門官的規則: 凡是屬於馬的都不能進城。   公孫龍的一個有名的辯論是“白馬非馬”。現存的《公孫龍子》中的《白馬論》有關于“白馬非馬”的詳細的論證。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這個命題,以及他的關于這個命題的辯論,也反映辯證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同一性與差別性的關系的問題。他從另一個出發點討論了上面說的“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著差別性”這個問題,得出了與惠施正相反的結論。惠施是從具體的事物出發來看這個問題。公孫龍是從命題出發,他看出了,在每個命題中,如“蓮花是一種植物,玫瑰是紅的”等,其主語和述語的內涵和外延都不完全相同。正是如恩格斯所說的:“不論是在主語或者在述語中,總有點甚么東西是述語或主語所包括不了的。”但是恩格斯指出,“述語是必需和主語不同的”;這正是“同一性在自身中包含著差別性”這個客觀辯證法的反映。一般人都說:“白馬是馬。”公孫龍對于這個命題作了相當詳細的分析,明確地指出主語和謂語之間的不同。但是他不知道這樣的不同是必需的,是客觀規律的反映,反而把二者割裂開來,加以抽象化、絕對化,由此達到客觀唯心主義的結論,得出“白馬非馬”的結論。這就是把范疇固定化。其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學的。   這里又牽涉到另外一個問題,即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的問題。列寧說:“從任何一個命題開始,如樹葉是綠的,依凡是人,哈巴狗是狗等等。在這里(正如黑格爾天才地指出過的)就已經有辯證法:個別就是一般。……這就是說,對立面(個別跟一般相對立)是同一的:個別一定與一般相聯而存在。一般只能在個別中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任何個別(不論怎樣)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質)。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切個別事物。任何個別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等等。任何個別經過千萬次的轉化而與另一類的個別(事物、現象、過程)相聯系。諸如此類等等。”(《談談辯證法問題》,《列寧全集》第38卷409頁)個別自身的同一性,經過千萬次的轉化,而與千萬類的個別相聯系,也就是說,也與千萬個一般相聯系。這也是同一性自身所包含的差別。   在一個邏輯命題中,主詞表示個別,謂詞表示一般。在一個肯定的命題中,個別與一般是對立面的統一(同一)。在“白馬是馬”這個命題中,白馬是個別,馬是一般。嚴格地說,這個具體的馬是個別。白馬也是一般,白馬只會與一般相聯而存在,馬也只能在白、黃、黑等馬中存在,只能通過白、黃、黑等馬而存在。這就是說:凡實際存在的馬總是有白、黃、黑等顏色的,不可能有沒有顏色的馬。這是個別與一般這兩個對立面的統一性。   就“白馬是馬”這個命題說,“白馬”是個別,“馬”是一般;但是對于這個具體的白馬,那個嚀宓陌茁硭擔鞍茁懟庇質且話悖飧雎懟⒛歉雎硎歉霰稹!奧懟閉飧鲆話閌前茁淼謀局剩弧鞍住筆前茁淼囊環矯媯弧奧懟閉飧鲆話闃荒艽蟾諾匕ㄒ磺新恚蛭霰鸕穆磧邪住⒒啤⒑詰鵲難丈煌奧懟痹蠆槐硎救魏窩丈R蛭煥磧桑勻魏胃霰鴝疾荒芡耆榻話恪U饈歉霰鷯胍話閼飭礁齠粵⒚嫻拿芐浴?   個別與一般這兩個對立面有矛盾又有統一,所以“白馬是馬”這個命題不是表示簡單的等號而是表示一種辯證的統一。公孫龍一派發現了這個辯證統一中的對立面。他用“白馬非馬”這個命題表示個別與一般這兩個對立面的矛盾。這是他對于客觀辯證法的某一方面的認識。   就邏輯學的意義說,公孫龍發現了名詞的外延和內涵的關系。就“馬”的外延說,“馬”這個名詞包括白馬在內,但就“馬”的內涵說,“馬”這個名詞指馬的本質屬性,和“白馬”這個名詞所代表的概念是有區別的。不能把這兩個名詞混同起來。這也是公孫龍的一個貢獻。   公孫龍的《白馬論》的辯論,可以分為三點:第一點是:“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公孫龍子·白馬論》)這是就馬之名及白之名的內涵說。馬之名的內涵是馬的形;白之名的內涵是一種顏色。白馬之名的內涵是馬的形及一種顏色。此三名的內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馬非馬”。   第二點是:“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馬者,無去取于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于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馬獨可以應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同上)這是就馬之名及白馬之名的外延說。馬之名的外延包括一切馬;白馬之名的外延則只包括白馬。“馬”對于顏色,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無去取于色”),所以如果我們僅只要“馬”,黃馬黑馬都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但是“白馬”是對于顏色有所肯定、有所否定的(“有去取于色”),所以如果我們要白馬,那就只有白馬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黃馬黑馬都不能了。對于顏色無所肯定、否定的,跟對于顏色有所肯定、否定的,是不同的,所以白馬非馬(“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   第三點是:“馬固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有馬如已耳。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馬與白非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同上)這是就馬這個一般、白這個一般、白馬這個一般說明它們的不同。馬這個一般只是一切馬所共有的性質,其中并沒有顏色的性質。馬就只是馬,如此而已(“有馬如(而)已耳”)。白馬的一般是一切馬所共有的性質又加上白的性質,所以白馬非馬。   不但白馬非馬,而且白馬亦非白。“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同上)此白物或彼白物所表現的白,是“定所白”的白。“定”是固定的意思。此白物所表現的白,固定在此物上面,彼白物所表現的白,固定在彼物上面,白這個一般,也可以說是“白如(而)已耳”,不固定在任何東西上面,它是“不定所白”的白。“不定所白”的白不為一般人所注意;這于其日常生活并無影響,所以說“忘之而可也”。然“定所白”的白,是具體的、個別的白,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不定所白”的白。白馬的白,是“定所白”的白,“定所白者非白也”,所以白馬非白。   “白馬非馬”是公孫龍的一個有名的辯論。據說公孫龍曾與孔丘的后人孔穿對于這個問題進行辯論。公孫龍舉了一個孔丘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楚王遺失了一張弓,他的左右的人請設法尋找,他說:“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丘批評楚王,說:“楚王仁義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公孫龍說:由此可見,孔丘“異楚人于所謂人。”如果孔丘的話是對的,我“異白馬于所謂馬”的辯論也是對的。孔穿不能回答公孫龍的話。在另一天,孔穿又和公孫龍辯論。孔穿說:孔丘的話是“異楚王之所謂楚,非異楚王之所謂人也。……凡言人者,總謂人也。亦猶言馬者,總謂馬也。楚自國也;白自色也。欲廣其人,宜在去楚;欲正名色,不宜去白。誠察此理,則公孫之辯破矣。”公孫龍與孔穿的這個辯論的第一段見《公孫龍子·跡府》篇。第二段只見《孔叢子·公孫龍》篇。《孔叢子》是偽書,所說未必是歷史的事實。但是所記的孔穿的話,在邏輯學上是很有意義的。他是對“白馬是馬”這個命題作外延的解釋。照這樣的解釋,這個命題是可以這樣提的。公孫龍是對于這個命題作內涵的解釋。照這樣的解釋,這個命題是不可這樣提的。孔穿并沒有完全破了公孫龍的辯論,但是他的話確是有邏輯學上的價值。   以上是公孫龍的《白馬論》的基本論點。從這些論點中可以看出,公孫龍的確看到了一個命題中主語和述語的矛盾對立的方面,看到了一般和個別的差別。但是他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并且把這一方面片面地夸大,因而否認了一般和個別的統一的方面,相互聯系的方面。按著他的理論,既然一般和個別是相互對立的,一般也可以脫離個別而存在,一般可以不必包括個別,個別也可以不必列入一般。這就是公孫龍所說的“故可以為有馬者,獨以馬為有馬耳,非有白馬為有馬”。(《白馬論》)這樣,就割裂了一個命題中主語和述語的聯系。從這種形而上學的思想出發,勢必將一般看成是獨立自存的實體,其結果導致了客觀唯心主義。“白馬非馬”這個命題,本來是從對于辯證法的一定的認識出發的,可是,結果轉化為辯證法的對立面。
中國古代偉大的邏輯學家公孫龍(約公元前320--250年)  據說:公孫龍過關,關吏說:“按照慣例,過關人可以,但是馬不行。”公孫龍便說白馬不是馬,一番論證,說得關吏啞口無言,只好連人代馬通通放過。   對于一般人,說“白馬是馬”就如同說“張三是人”一樣,清楚明白,準確無誤。怎么可能“白馬非馬”呢?  “白馬非馬”是公孫龍成名的得意之作 公孫龍則屬于“離堅白派”,即主張“離堅百”,公孫龍子著重于分析感覺經驗和概念,區別個別和一般,具體和抽象。他利用概念和內涵的相異性區分特殊與一般,并把這一區分絕對化而夸大了事物的特殊性,走上與“合同異”派相反的另一個極端,導致過分強調事物的差別性。如他的著名命題有所謂的“白馬非馬”論
文章TAG:東莞有人聽說說過東莞道蠆恍飧置攀脅

最近更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山县| 长武县| 马龙县| 镇巴县| 康保县| 尼玛县| 临邑县| 和政县| 龙南县| 石楼县| 锡林郭勒盟| 峨边| 伊川县| 巴南区| 武胜县| 水城县| 白河县| 镇巴县| 郯城县| 许昌市| 兰州市| 肃宁县| 湘潭县| 东丰县| 镇平县| 舒城县| 禹州市| 蒙城县| 泾源县| 嫩江县| 鄄城县| 汉川市| 漳平市| 丽江市| 浑源县| 镇平县| 大宁县| 乐清市| 涟源市| 金门县| 洛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