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個很尷尬的地方,就是雙一流大學,說河北沒有吧也不對,說它有吧還是不對,因為河北唯一的雙一流學府“河北工業(yè)大學”并不在河北境內(nèi),而是在天津。在明清時期,河北的前身也就是直隸,乃是京畿重地,那時候河北當然更加有獲取優(yōu)勢資源的先天條件,清朝末期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在天津與保定兩地來回穿梭辦公。
1、河北為什么有一塊飛地?
向河北要水要地1958,“大躍進”開始了,這一年,對于生活在京津冀北的普通百姓來說,不僅僅意味著是一場政治運動的突如其來,區(qū)劃調整和戶籍制度的變革將給他們未來幾十年的生活造成深遠影響。這一年,天津被取消了直轄市的地位,河北省政府從保定遷往天津,也是這一年,3月份,河北省的通縣、順義、大興、良鄉(xiāng)、房山5個縣和通州市劃歸了北京市,這些地方就是現(xiàn)在北京六環(huán)邊的第一圈衛(wèi)星城;10月,河北省懷柔、密云、平谷、延慶四個縣再次劃歸北京市,這些北部長城腳下的縣,每個都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水庫。
這是北京建國后歷史中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擴界,也基本成就了現(xiàn)有的行政區(qū)劃格局,在這段歷史中,北京和河北的利益博弈我無從細查,但有一點是可查的,那就是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1958年密云水庫動工了。當時的工程“運動”很大,甚至遠在廊坊的我的祖父和曾祖父都參加了勞動大軍,同年,懷柔水庫建成。歷史非常巧合的還有,和密云水庫同期開工的還有遠在湖北的丹江口水庫,50年后這里成了南水北調的起點,
建國后,河北一直以京津護城河的角色出現(xiàn),無償?shù)叵蚓┙蛱峁┲┧攘x務,京津水需求量越來越大,河北不得不勒緊褲腰帶作出犧牲。1952年官廳水庫修建時,建于明朝洪武年間懷來縣城正好位于水庫的中心地帶,被迫搬遷,官廳水庫和密云水庫是由河北和北京共同修建,建成之初,水資源由雙方共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用水吃緊,河北放棄了對這每年9億立方米用水的分享。
同樣向河北提出需求的還有天津,1967年天津恢復為直轄市,1973年薊縣劃歸了天津市——因為這里有于橋水庫。于橋水庫之于天津,類似密云水庫之于北京,1983年,又實施了引灤入津跨流域調水工程,河北每年向嚴重缺水的天津供水10億立方米。平谷、密云規(guī)北京,薊縣歸天津,三河、香河、大廠留給了河北,最終成為現(xiàn)在京津之間的那塊飛地,
2、為什么在河南有那么多飛地?
大到省級小到村級,在中國很多都存在著飛地,而在國外甚至國家級的飛地也都存在,故不同級別、不同地區(qū)形成飛地的原因也是不同的。河南因為歷史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復雜,所以很多飛地形成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下面我們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下河南與眾不同的神奇飛地。一、范縣——“插入敵人心臟的飛地”在河南范縣縣城有一條由南街和北街組成的大街,經(jīng)常會發(fā)生一些讓人哭笑啼非的事情,
比如住在南街的王婆去北街的娘家卻需要“出省”。再比如住在南街的一個人非要給北街的鄰居寫信,結果這封信先由鎮(zhèn)郵政所寄出,再經(jīng)過莘縣、濟南、鄭州,最后到范縣送到那個鄰居的手中足足花了15天時間,而如果南街的這位朋友直接把信送到鄰居家,只需花五分鐘。這就是發(fā)生在范縣這塊飛地上的魔幻現(xiàn)實,在范縣有一大片櫻桃園,范縣整個縣城就被這個巨大的櫻桃園包圍著。
但令人尷尬的是,這個櫻桃園在行政關系上卻隸屬于山東莘縣的櫻桃園鎮(zhèn),所以在這塊地界就形成了“山東地里有河南縣,河南縣里有山東鎮(zhèn)”的獨特現(xiàn)象。而如此混亂的行政規(guī)劃背后的故事還得從1952年講起,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的是,1948年中共曾在豫冀魯三省交界地帶成立過一個平原省。但3年后這個曇花一現(xiàn)的平原省就被撤銷了,而其下轄的縣市就又劃歸回原有的省份,
范縣重新回到山東,隸屬于聊城地區(qū),縣城駐在的山東莘縣。時間走到1963年,這一年位于河南、山東兩省交界地帶的金堤河遭遇特大暴雨,面對暴雨成澇的威脅,位于上游的河南省只能開閘泄洪,結果兇猛的洪水一發(fā)就不可收拾,直接就把下游山東范縣、壽張縣的農(nóng)田給淹了,兩省百姓因為這事就吵起來了,事態(tài)嚴重了起來,為了合理協(xié)調好兩省的水利糾紛,國家特地發(fā)文決定撤銷山東壽張縣的建制,從而將原分屬壽張、范縣兩縣管理的金堤河南部整體劃歸范縣,而原隸屬于范縣、莘縣的金堤河北部就整體劃歸莘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