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會國內任何一座城市,只要給予深圳一樣的發展條件,40年時間也可以發展成一線城市,其實不然,深圳的崛起除了經濟特區政策以外,也與深圳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系。蘇州和深圳沒有可比性,蘇州,深圳不在一條起跑線上,換句話講,深圳正是先有了地理位置優勢作為基礎,才會被選中作為特區。
1、蘇州和深圳,誰的地理位置好?
蘇州和深圳沒有可比性,蘇州,深圳不在一條起跑線上。蘇州是江南,確切的說蘇州是中國華東地區,輻射江浙滬的新型經濟崛起的水鄉城市。深圳是珠江三角洲對外開放城市試點最成功的經濟特區,無論對外經濟貿易,還是深圳本土民族企業發展都是擁有足夠的技術實力積累的。深圳從一個名不經傳的小漁村,發展到今天。從中央到地方投入了龐大的財力和技術支持,
深圳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張精彩名片。也是中國沿海城市邁向國際金融的先鋒軍,蘇州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江南古典園林小鎮。是擁有幾千年吳文化沉淀的秀麗水鄉,蘇州工業園區是由中國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共同開發,攜手創建的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蘇州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蘇州是江南手工業最發達的城市。也是輕工業深加工的最佳基地,
2、深圳成立40周年,從區位角度講深圳有什么地理優勢?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深圳經濟特區已經成立40周年了,40年時間里,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到地級市、省轄市、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一線城市,可謂步步飛躍。特別是當前深圳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隔壁廣州,一躍成為國內經濟第三城市,僅次于北京、上海,發展速度可謂火箭一般,很多人可能會說,國內任何一座城市,只要給予深圳一樣的發展條件,40年時間也可以發展成一線城市,其實不然,深圳的崛起除了經濟特區政策以外,也與深圳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系。
換句話講,深圳正是先有了地理位置優勢作為基礎,才會被選中作為特區,簡單來看,深圳的地理優勢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靠近香港,二是沿海,三是大陸南端。第一個方向靠近香港,深圳設立經濟特區時,剛好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而臨近的香港當時已經是國際都市,經濟發展非常活躍,以香港為連接點,可以很好的吸引外資,向世界拓展經濟,最初特區設立時在深圳的眾多外企都有港資身影,這其實也是深圳設立特區的根本出發點,
而且,彼時的香港還沒有回歸,設立深圳經濟特區,也能更好的加深兩地經濟交流,何嘗不是為回歸打下基礎。第二個是沿海,雖然深圳不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但城市沿海擁有港口的優勢就已經遠遠超過內陸,深圳整體位于伶仃洋東岸,扼守珠江入海口,擁有蛇口、赤灣、媽灣、東角頭、鹽田等眾多港區,不但自身工業產品可以通過港口連接世界,甚至陸海聯運也可覆蓋江西、湖北、湖南等眾多內陸省份,這除了刺激貿易以外,也大大提升了深圳的資本吸引條件。
第三個是大陸南端,可能有些人會說海南更加靠南,但海南畢竟是海島,與大陸之間有海峽存在,而深圳卻處在大陸南北經濟動脈的最南端,既可以看作內陸經濟終端,也可以看作對外經濟的起點,所以深圳自然而然充當了“紐帶”作用,特別是當年從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時,深圳從中傳遞的不僅僅是資本,還有市場經驗、先進方法等,直到今天,深圳仍然是我國經濟最活躍的頭部城市。
其實,以上所說的三個地理優勢,是有比較的,當年與深圳一道設立為經濟特區的城市還有珠海、汕頭、廈門,這三個城市雖然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都無法與深圳相提并論,特別是汕頭,當年與深圳一樣的起點,但40年后的發展截然不同,如今深圳崛起后,更是在臨近汕頭的汕尾,設立了深汕特別合作區,兩者對比,難免讓人唏噓。最后,深圳的崛起,除了上面三個直接地理優勢以外,還有另外一個間接地理優勢,那就是人口,
3、深圳的地理中心在哪?深圳的經濟中心在哪?深圳的未來中心在哪?
1.深圳的地理中心在哪里?很多人都會說是龍華區,龍華區好像是比較中間的樣子,但只要你仔細看地圖,你就會發現,深圳真正的地理中心其中在龍崗區,真正的距離最遠的兩邊的正中間。當然,很多人都不會仔細看地圖,都會覺得龍華區是真正的地理中心,這主要是因為,很多人都把坪山新區、鹽田新區、大鵬新區忽略了,這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