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洛陽有——“洛陽風俗不禁街”,洛陽“燈樹千光照”,洛陽“火樹銀花合”,洛陽“宮中徹夜明”,洛陽“火樹連上陽”,洛陽“彩仗連宵合”。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長安連個正兒八經的唐朝宮殿都沒有,西吹口中的唐朝長安三大內,太極宮是隋朝留下的,和洛陽的紫微城相比,被李世民自嘲為農家小院;大明宮是廢棄多年的李淵的爛尾養老院倉促改成的,盛唐時期就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興慶宮是藩王府改造的。
1、洛陽到底是唐朝的陪都還是國都?
洛陽是唐王朝的陪都。大唐王朝國祚289年,其間有一段插曲,就是武則天篡權,建立武周15年,遷都洛陽,按照中國人傳統習慣,武則天是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就是名正言順的李家人。所以武周不被承認為一朝,以現代人觀念,因為都城東遷,也可認為武周在洛陽的15年。這樣大唐國都在西安274年,武周在洛陽15年,換句話說大唐274年,洛陽都是陪都。
大唐十八陵都在西安周圍,包括武則天與高宗的合葬墓乾陵,也佐證了這一點,因為宗廟在西安,宗廟所在為都,無宗廟只能是“邑”,西安洛陽在古代被認為是古都雙子星。中國是一個大國,特別是大一統王朝,所以很多朝代都設有主都和副都,也就是首都和陪都,在中國歷史上周秦漢隋唐首都都在西安,西周隋唐又設副都洛陽,以便于統治。
當然洛陽也曾為東漢西晉首都,首都、副都是由西安洛陽的地理形勝與位置決定的。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金城千里,平疇沃野,易守難,四塞以為固,洛陽被譽為一小關中,八關拱衛,也是形勝之地。但洛陽的不足是處四戰之地,盆地狹小,無戰略縱深,所以在歷史西安孕育了周秦漢隋唐等強大鼎盛輝煌的王朝,而洛天下之中的位置就是最理想的陪都。
2、洛陽曾經是哪些朝代的國都,他們為什么定都在洛陽了?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因而洛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藏文物頗豐,歷代統治者多把山川作為國運的象征,有利的山川形勝、充足的城市供水,是選擇都城地址的重要因素。
洛陽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北依邙山,南對伊闕,伊、洛、瀍、澗四條河流蜿蜒其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宋李格非有言:“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嚴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清人顧祖禹也說洛陽“河山拱戴,形勝甲于天下,”由此看來,洛陽成為帝王建都的首選之地,也就不奇怪了。洛陽作為都城的最早城址是河南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
歷史文獻記載為夏王太康的斟鄩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中國社會科學院發現二里頭夏文化遺址,經考古發掘與研究,確認二里頭遺址是一處夏代大型古都遺址,而斟鄩城就位于偃師西南翟鎮鄉二里頭村南,往東不到10公里是伊洛二水交匯處。從夏都斟鄩所處的地理形勢上看,符合古代選擇城址“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的原則,地勢平坦便于耕種,又臨近伊、洛二水,水源豐富,且有水利舟楫之便,是一個理想的王都所在地,
那么,漢魏等朝之所以擇洛陽建都,同這里地理條件優越也有很大的關系。首先,軍事形勝重要,環山面水,東有虎牢、成皋之險,西接函谷崤澠要隘,北臨邙山屏障,南對天然伊闕,其次,水陸交通便利。這里西接秦隴,南達江淮,東至齊魯,東漢時,洛陽已成絲綢之路的起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正是由于這一點,“朕以恒、代無漕運之路,故京邑民貧,今移都洛伊,通運四方”。
最后,邙山洛河之間平原廣闊,適于經濟繁榮、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的需要,到了隋唐時,洛陽的交通較漢魏時期更為便利。城內交通路網密布、處處通漕,整個漕運系統以洛水為中樞,南北兩翼遍布河渠;都城與外界交通方面,隋煬帝開鑿南北大運河,洛陽成為全國水運中心,歷代帝王選擇都城地點,都講究天時地利,洛陽地處天下之中,憑借良好的地形、便捷的交通、再加上歷史的積淀,成為十三朝都城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