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原句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這樣”慎獨仰不愧天自律俯不怍人什么意思,慎獨仰不愧天,自律俯不怍人——原文是《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怍,指做了虧心事無臉見人慎獨仰不愧天自律俯不怍人什么意思,慎獨仰不愧天,自律俯不怍人——原文是《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
慎獨仰不愧天,自律俯不怍人——原文是《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這個“慎獨仰不愧天,自律俯不怍人”的說法應該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互文”修辭方式一樣。互文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直譯:在獨處中謹慎不茍就能抬頭不愧對天,遵循法紀、自我約束就能低頭不愧對人。意譯:獨處時仍需謹慎自身言行、遵循法紀,這樣才能無愧于天地。慎獨:在獨處中謹慎不茍。自律:遵循法紀,自我約束。通常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愧天怍人:慚愧,對天對人都感到慚愧。指做了虧心事無臉見人
2、“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怍。”是什么意思?釋義:仰起頭來看看覺得自己對天無愧,低下頭去想想覺得自己不愧于別人。做人要光明磊落,問心無愧,君子坦蕩蕩。君子所經過之地的百姓得到教化,而他(君子所弘揚的)的精神(即指思想)得到留存,出處:《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天:即‘天’,怍:慚愧。《皇甫規傳》“其言之不怍,則其為之也難”“怍”:慚愧“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化,意為教化、化育;神,精神、思想;同流,相類似,此句意思是說:君子所經過之地的百姓得到教化,而他(君子所弘揚的)的精神(即指思想)得到留存,于上于下可以與天地(的德行)相類似(意思即是說,上合天道,下配地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原句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