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宮凝聚人類智慧
在故宮現有的150萬件文物中,論其時代,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現代;論其范圍,囊括了古代中國各個地域的文明精華;論其民族,包容了漢族和古代許多少數民族的藝術精粹。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故宮博物院的各類藏品中都能一一得到充分的印證。
故宮最為人們矚目的皇家建筑,也是文化整體里的一部分。故宮的建筑群包括了政治、宗教、祭祀、文化、家居、休閑、娛樂等各種功用,它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最高藝術成就和營造水平,甚至可以說是古代東方建筑的典范之作。
一條中軸線、金色的琉璃瓦、朱紅的高墻,故宮的一磚一瓦都將皇權、禮制的語言鑄造在其中。故宮的建筑是以凝固的形態,留住了歷史的精神氣質。
2. 故宮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故宮是北京最著名的景點,當然也屬于北京的十大景點。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間。
北京故宮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墻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北京故宮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筑。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后為御花園。后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筑。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3. 故宮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故宮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筑群。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筑布置上一磚一瓦都在表現著皇權至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
中軸線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后三宮、御花園都位于這條中軸線上。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故宮是幾百年前勞動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結晶。初建時被奴役的勞動者有工匠十萬,夫役百萬。在當時社會生產條件下,能建造這樣宏偉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創造才能。同時,為了修建故宮, 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時,大多采自四川、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等地,無數勞動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嶺中的原始森林里,伐運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遠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區。每塊石料往往重達幾噸甚至幾十、幾百噸,如現在保和殿后檐的臺階,有一塊云龍雕石重約250噸。 建筑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筑,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建筑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它標志著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4. 故宮 智慧
謎底是宮
故宮有宮,清宮有宮,所以謎底是宮
5. 故宮凝聚人類智慧的景點
我會提前惡補故宮博物院的所有知識,不能說對每一處景點都了如指掌,但是對介紹的這兩個景點必須從建筑時間到風格,修葺次數,住過的人物,各種典故都熟悉,穿插進人物的小故事,讓景點更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