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整個浙江的兵,而是義烏兵和部分麗水兵。次地震,明朝的南京也是多災多難啊,南京也有自己的特點,某些地方不同于北京,皇帝不在南京,南京就不設內閣了,我們說明朝的浙江兵強悍,并不是浙江出來兵都強,而是戚繼光麾下的戚家軍強,是特定時期的南兵、浙江兵。
1、明朝留守南京的勛貴有哪些?
明朝初期勛貴主要有兩波: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叫“開國輔運推誠”,幫助朱棣靖難的叫“奉天靖難推誠”,文臣就在后面加守正文臣,武將就在后面加宣力武臣,最后面加爵位,例如“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朱元璋借著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大肆殺戮功臣勛貴,再經過靖難之變后,朱元璋封的那批開國勛貴所剩不多,然后朱棣上臺以后,就把自己用順手的人抬上來,遷都的時候,也主要就是把自己一首提拔的勛貴們帶到北京去了,把朱元璋時期傳承下來的一些勛貴就留在了南京,免得礙手礙腳,明朝勛貴就分為南北兩個體系,北京那邊的就是奉天靖難推誠系列,南京這邊的就是開國輔運推誠系列。
2、明朝的南京是陪都嗎?為什么南京也有六部、都察院等中央部門?
明朝的兩京制是繼承了前代的制度,洪武初年曾以開封為“北京”,但在洪武十一年(1378)去掉開封的“北京”稱號,改南京為京師。同時也停止了修建中都鳳陽,洪武二十四年(1391)又遣太子去陜西“相宅”,欲都陜西。但因為太子巡撫陜西后不久薨逝,故而作罷,永樂元年(1403)改北平布政使司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
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正式定都北京,稱北京為京師,原應天府為南京,稱留都,明朝兩京制與歷史上的兩京、多京制比較,自有其特點。《客座贅語》卷二《兩都》條引戶部郎中謝彬的話說:“商遷五都,不別置員,周營雒邑,惟命保厘。漢、唐舊邦,止設京兆,宋于西京,僅命留守。保厘、京兆,即今府尹是已,未聞兩都并建六卿如也。
”這就是說明朝兩京制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在留都也設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機構,《明史·職官志》云:“南京官(永樂)十八年,官屬悉移北,南京六部所存惟禮、刑、工三部,各一侍郎,在南之官加‘南京’字于職銜上。仁宗時補設官屬,除‘南京’字,”正統六年(1441),仍稱南京官。南京所設機構與北京相仿,也有五府、六部、九卿等衙門,品級與京也完全相同,
但既非京師,必然有區別于北京機構的特點。比如,北京的政權核心是皇帝,而南京的核心由南京守備、協同守備和參贊機務等官組成,辦公地點在南京中軍都督府,稱守備廳,南京一切留守、防護之事均由這個核心統轄。南京守備多由公、侯、伯充任,成化二十三年(1487)后,南京參贊機務由兵部尚書專任。上圖明孝陵南京既為留都,事關東南半壁江山,皇帝不放心交給幾個公、侯、伯掌管,故在設置南京守備之后,于洪熙元年(1425)二月,設立守備太監,
表面上看,守備與守備太監是平行的,不相統屬。但守備太監是“司禮監外差”,天子“三千里外親臣”,所以守備雖以公、侯、伯之尊,也要屈尊俯首,守備廳會議在議事時,太監通常“據首席”。目的是保障南京權力核心不偏離整個國家的核心——皇帝,上圖明孝陵,康熙題“治隆唐宋”碑由于皇帝不在南京,故而南京不設內閣。南京的官員定額也大大少于北京,責權也小于北京,
北京的中央機構掌管全國事務,南京中央機構多限于南京及南直隸地區。南京遠離天子,行文多經北京相應機構轉呈,不可避免的要受北京機構的制約,南京機構中有些純屬于框架式的,為了和北京“對稱”,無任何職事。即使非框架式,也比較清閑,明朝后期,朝臣多結黨,得勢者居北京,失勢者處南京,政局一翻轉,則南北互調,所以南北兩京官吏的調動,與時局密切相關。
3、明朝的兵戰斗力有多強?
前期的明朝軍隊,特別強大,這是不容質疑的,(特別重申一遍,沒有永樂大閱兵,歷史沒有一點記載,都是后世明粉杜撰)土木堡只是指揮上的失誤,并不能代表明軍不強大,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土木堡后,明朝精銳野戰部隊盡末,再也沒有主動出擊的能力,而且明朝衛所制度已經出現腐化,軍心渙散,在對沿海倭寇上就能看出明朝衛所兵到底多么窩囊,到了天啟朝后,戰斗力就已經不忍直視,否則也不會出現被后金以少勝多的戰績了,結論就是,明朝前期,軍隊戰斗力強悍(任何朝代開國之兵都是虎狼之兵)中期疲軟,后期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