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蘇人我了解一點,江蘇鹽城是我們江蘇最年輕的城市,2000年前還一片淺海,是由黃河泥沙沉積形成,因此,鹽城的歷史不長,和韓國的歷史上沒有淵源。鹽城是1983年才改稱市的,以前是鹽城地區,我們小時候看電影都去鹽城地委黨校,位于鹽東鎮東南村,俗稱南三區,離我老家很近,大門朝西,門北邊還有一塊牌子叫鹽城五七干校。
1、歷史上鹽城有哪些名人?
陸秀夫(1236-1279年),南宋末著名民族英雄,與文天祥、張世杰并稱“宋末三杰”。祖籍建湖建陽,幼隨父遷居京口讀書于鶴林寺(今鎮江焦山),任禮部侍郎、端明殿學士僉書樞密院事職,祥興元年(1278年)為左丞相,駐軍崖山(今廣東新會境內)抗元。次年元軍攻破崖山,英勇不屈,投海而死,明朝初于建陽建“丞相陸公故里碑”以為紀念。
福建吉安有陸秀夫與蔡荔娘完婚地“活水亭”古跡,張士誠(1321-1367年),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大豐縣大龍鄉張家墩人,鹽販出身。為反抗鹽警欺壓率領鹽民17人舉事,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隊伍不斷壯大,先后攻下鹽城、泰州、高郵,自封誠王,國號大周,年號文佑;繼而下平江(今蘇州)、湖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元至正23年(1363年)于平江自立為吳王。
4年后敗俘于朱元璋,解往金陵(今南京)后自縊,年僅47歲,葬于吳縣(今蘇州吳中)斜塘,戈公振(1890-1935年),新聞學家,江蘇東臺人。他編寫了我國第一部論述新聞史的著作《中國報學史》,考察歐美新聞事業,編譯了《新聞學撮要》,他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九·一八”事變后,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創辦《生活日報》宣傳抗日。
2、江蘇鹽城歷史上有哪些名人,都有什么事?
介紹鹽城近現代四個名人,其中兩個拿筆桿子的,兩個拿槍桿子的,先說拿筆桿子的:1.胡喬木,宣傳理論家,有“中共中央一支筆”之稱謂。延安時期開始做毛澤東秘書,深受主席欣賞,參與了許多大文章的撰寫,改革開放后,又受命參與了歷史轉折時期許多文件的起草,比如《歷史問題的決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等。
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等職,主管意識形態工作,1992年病逝。2.喬冠華,新中國第四任外交部長,1971年曾率代表團參加聯合國大會,親眼見證了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當時他開懷大笑的照片中外聞名(如圖),體現了他的真性情,與毫不掩飾的喜悅。1983年病逝,其子喬宗淮也是著名外交官。再說拿槍桿子的:3.郝伯村,早年畢業于國民黨中央軍校,參加了抗日戰爭和內戰,退臺后曾任多個要職:“參謀總長”、“國防部長”、“行政院長”等,被臺灣當局晉升為“陸軍一級上將”,已是一位百歲老人,支持國家統一,近年來多次到大陸參加抗日戰爭紀念活動,
3、你小時候的鹽城是什么樣子的?
鹽城是1983年才改稱市的,以前是鹽城地區,我們小時候看電影都去鹽城地委黨校,位于鹽東鎮東南村,俗稱南三區,離我老家很近,大門朝西,門北邊還有一塊牌子叫鹽城五七干校。第一次去鹽城市區大概是七十年代末,也是剛剛記事,鹽城就一條街,建軍路,還有一個人民公園。當時鹽城人口中的鹽城北門就是火化場,我舅騎自行車帶我去看過飛機場,隔條河看的,那時候機場還沒改為民用,幾架飛機停在場上,都用油布衣服套著,印象很深。
讀高一時,清明節老師帶我們去鹽城烈士陵園掃墓,騎自行車去的,然后去人民公園玩一圈,那時候,公園里也就幾只猴,那時候,市政府還在建軍路上,門朝北,西邊不遠有鹽阜商場,東邊不遠是鹽城客運總站,也是在路南,后來搬走了,那地方變成了勸業場。大概是九十年代初,車站搬到北邊去了,叫新客站,對面建了個招商場,海悅大酒店建成的時候,酒店南側還是農田,
大慶路上的紡織廠,過去好像就是最南邊了。2000年海關在大慶東路建了一個賓館,好像叫南苑賓館,跟郵政在一條路,有次培訓住在那里,地廣人稀,跑到西邊路上能看到通伍佑的2路車,鹽阜商場算是市中心,西北角就是鹽阜大眾報社,西邊后來有了竹林商業城,有個勝利劇場,過了魚市口就沒交易了,越河橋過去,就是醫院,過去人習慣叫附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