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車前往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65.4公里建議路線204國道65.4公里1小時19分鐘310省道和234省道57.3公里1小時30分鐘204國道和岡鐘線53.5公里1小時40分鐘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1.從阜城大街向東方向,前往府前街285米2.在第3個路口向右轉,朝大關北路行進1.1公里3.繼續前行,上大關南路301米4.在迎賓大道向左轉2.2公里5.在204國道向右轉36.4公里6.在233省道向右急轉134米7.稍向右轉,繼續沿233省道前行7.2公里8.繼續前行,上234省道14.3公里9.在環形交叉口,下第3個出口上冠華東路2.0公里10.在人民南路向左轉經過1個環行交叉口1.6公里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
1、阜寧陳集到建湖有多少公里?
2、阜寧是屬于鹽城的嗎?
提出這個問題,肯定不是單單為了尋求“Yes”或“NO”這個答案,從省行政區劃可知,阜寧縣是鹽城市下轄的一個縣,這個沒有疑問。但是歷史上,常有鹽阜聯稱的習慣,如鹽阜大地,鹽阜人民等,這就難免給人以鹽城和阜寧是并列的印象,其實這是有歷史原因的。鹽城的前身是鹽瀆縣,始建于漢武帝元狩四年,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屬淮安府;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
阜寧建縣于雍正九年,古時該地為近海之濱。元明時,廟灣(今阜城鎮)為入海口,水勢深廣,航運暢通,之后,海岸逐漸東移,到清朝初年淤積成大片大片陸地。阜寧境內,明朝分屬山陽、鹽城二縣,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劃出山陽縣東境馬邏、羊寨等40個“圖”、鹽城縣北境廟灣、草堰等19個“里”,加上廣袤的海灘,以其駐海邊土埠,取名埠寧縣,
1911年起改名阜寧縣,亦隸屬淮安府。以民國十六年(1927年)為界,此前,鹽城、阜寧互不統屬,是兄弟關系,1927年,國民政府廢除道制,設立行政督查區,江蘇省第六行政督察區駐鹽城縣,為首縣,轄鹽城,東臺,興化,阜寧4縣。從此以后,先后有省派出機構或省下一級行政機構駐鹽城,1949年4月21日,成立蘇北人民行政公署鹽城專區,1983年實行省管市體制,成立鹽城市,阜寧縣一直是其下轄行政區。
江蘇鹽阜區成立于1941年(民國30年)9月1日,因行政公署設立在阜寧縣陳集,所以取其“阜”字,稱為“鹽阜”。這就是“鹽阜”一詞的來歷,因為鹽城的泰山廟是新四軍軍部的重建地,同時鹽城是抗日戰爭時期南方革命的圣地,當時有北有延安,南有鹽城之說。所以,以鹽城、阜寧為中心的蘇北廣大的老解放區根據地被稱為鹽阜老區,反映了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為中國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但鹽阜老區所指的范圍又不僅限于鹽城、阜寧兩地。與“鹽阜”聯稱有關的,還有一張著名的報紙一一《鹽阜大眾報》,該報創辦于1943年的蘇北鹽阜農村,與《鹽阜報》同是中共鹽阜地委機關報,是國內共產黨機關報中歷史悠久的地方黨報之一,以其“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的鮮明辦報特色,在中國新聞史上留下了寶貴的一頁,該報與時俱進,至今仍是融權威性、可讀性、服務性于一體、為受眾喜愛的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