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跳弓節
那坡縣彝族傳統節日。亦稱跳公節。彝語稱卡契、孔稿、嘈契。每年農歷四月中旬舉行。具體時間因村屯而別。相傳古時候,彝族祖先出寨抵御敵人,于四月上旬至中旬陸續獲勝還鄉,族人設宴及歌舞慶賀,沿襲成俗。北宋始有該項活動。分大跳和小跳。9年舉行1次大跳,每次6~9天。每年舉行1次小跳,每次3天半。人們圍繞金竹絲開展歌舞活動,鄰近村民來觀賞和道賀,場外有臨時集市貿易。
4、盤王節
瑤族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亦稱“做盤王”、“跑盤王”、“還盤王愿”、“還祖公愿”。各地節期不一。一般秋收后舉行。1984年8月17~20日,在南寧召開的全國瑤族代表座談會,通過以農歷十月十六日為盤王節。相傳,盤護為評王擊敗高王,娶評王三個公主為妻,被封為盤王,生育6男6女。后盤王上山打獵,被羚羊撞落山崖而死。后人為了紀念盤王始祖恩德,伐梓木作鼓,取羚羊皮蒙之,擊鼓慶祝。由于時值秋收后進行,含有慶豐收意義。
5、達努節
馬山、都安、巴馬、平果、隆安等地自稱“布努”的瑤族傳統節日。又名二九節、祖娘節、祝著節、瑤年。達努,瑤語意為老慈母。傳說農歷五月二十九日是瑤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定該日為祝壽日。時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宴請賓客,同時還舉行銅鼓舞、斗畫眉、賽弓箭、賽馬等文娛活動。達努節經歷史變遷,逐漸從民間宗教節日變成豐收節和平安節。
6、鳥節
富川等地盤瑤傳統節日。又名敬鳥節、趕鳥會、招鳥節。農歷二月初一,家家戶戶做湯圓、糍粑,掛到樹上喂鳥,并燒香祈禱,希望田里無蟲無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F鳥節還增添了鳥交易、青年男女對歌等活動。
7、斗馬節
苗族傳統節日,滸于融水苗族自治縣西北部山區。當地苗族有以斗馬取樂習俗。相傳500年前,苗族姑娘都愛嫁勇敢的斗馬能手,小伙們愛上同一姑娘,苗王就組織斗馬來決定姑娘的歸屬。以后斗馬逐漸演變為盛大節日中的主要活動。
1987年,融水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把縣慶日――11月26日定為苗族斗馬節。節日活動有斗馬和賽馬兩項,最后評出第一、二、三名。斗馬節期間,還同時舉行傳統文化活動。
8、拉鼓節
苗族傳統節日。苗語稱希牛。大節每13年舉行一次,拉4米多長的鼓;小節每3年舉行一次,拉1.7米長的小鼓。節期均為3天。鼓用大泡桐木按尺寸挖成空心,兩頭用牛皮封緊,鼓桶上通兩個氣眼。節慶活動分為箍鼓、唱鼓、拉鼓、葬鼓階段。是時遠親近戚紛紛前來“吃鼓”,一起歡度節日;主人們分鼓吃豬肉,殺雞宰鴨,盛情款待,整個村寨沉浸在歡樂之中。拉鼓節意在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村寨興旺,祭祀性與娛樂性融為一體。
6. 我國少數民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姊妹節姊妹節在每年農歷的3月15日,是少數民族苗族的傳統節日,又有"姊妹飯節"之稱,盛行于黔東南自治州臺江縣,一般持續三天。
2011年4月17日,農歷3月15日,星期日為苗族姊妹節。
龍船節苗族龍船節在每年農歷的5月24日至5月27日,是少數民族苗族的傳統節日,龍船節在苗語中叫做"咋甕",是劃龍船的意思。
2011年6月25日,農歷5月24日,星期六起為期三天是2011年苗族龍船節。
關門節關門節在每年傣歷的9月15日(農歷6月)。
關門節與開門節同是少數民族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民族傳統節日,具有典型的、濃郁的宗教主義色彩。
火把節彝族火把節在每年農歷的6月24日或25日,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族也過這一節日,但主要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為期三天。
2011年7月24日,農歷6月24日,星期日為2011年彝族火把節。
賽馬節賽馬節是少數民族藏族的傳統節日,節日時間因地方不同而略有差異。
賽馬是藏族民眾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它不僅是農牧民閑暇之余的集會,交流農牧業生產經驗的場所,而且是藏民族精神的展示。
在所有民間傳承的藏族節日中,幾乎都少不了賽馬活動,并且此項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
摸奶節摸奶節在每年農歷的七月鬼節(中元節)前一天開始,至農歷16日這三天,除了燒紙祭奠"好兄弟"之外,鄂嘉鎮上的年輕男男女女們,必須遵守"摸奶節"的規定,是男人就高興地摸,是女人就要愉快地接受被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