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省份地圖面積排行榜前十名
中國34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中,最大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首府烏魯木齊市,位于中國西北地區,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面積166.4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約占中國國土總面積的六分之一。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為2585.23萬人,地廣人稀。新疆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區,除漢族外,主要居住有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少數民族。新疆還是歌舞之鄉、瓜果之鄉、黃金玉石之邦。
2. 中國省份地圖大小排名
核心提示:中國七大地理區:華北地區(2市2省1自治區)、東北地區(3省)、華東地區(7個省1個市)、華中地區(3個省)、華南地區(2個省,2個特別行政區,1個自治區)、西南地區(3個省1個市1個自治區)、西北地區(3個省2個自治區);
地理區劃,就是把某個區域的國土視為整體,然后按照一定標準劃分成不同區域,具體來說,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幾大方面,各大類下方又有更細的分類,如氣候、農業、文化、行政、人口、動植物等等。
中國地大物博,自然景觀多元,人文因素多樣,有各種各樣的地理區劃。最基本、使用最多的是“中國地理大區”。
民國劃分更“橫向”,新中國劃分更“縱向”
民國時期的六大區劃分
之前中國的六大區劃分
在中國“六大區”和解放區“六大局”誕生前——中華民國時期也有大區劃分,也分為六塊:華北、東北、華中、華南、塞北、西部。
民國時期的大區劃分,方位選擇上更重視“橫向組合”,當時的華北與后來的華北相差甚大:后來劃入華東的山東,劃入中南的河南,都屬于華北,后來屬于華北的內蒙古,當時屬于“塞北”。這個劃分與自然地理如氣候、地貌等相對一致。
建政后的大區劃分,方位選擇更像是“縱向組合”,以華東和中南最為典型。這個變化反映了什么呢?這是因為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略格局所致,兵分三路從北向南進行。解放過程中,基本上解放一個地方就成立軍管會,東北部沿海基本上由華東野戰軍接收。
很明顯,華東、中南的劃分,為軍事、政治因素主導。
華中與中原,華南與百越
華北、華中、華南這些詞語是近代以來才有的,古代并沒有。但是,古代也有對區位的表述。
關于華中,類似的說法有中原、中州,大體指的是今華北平原中南部,一般包括今河北南部、山東西部、山西南部、河南洛陽到開封一帶。今天的華中,包括古時候的中原和楚地,大體為漢代的豫州和荊州。
華南地區,在古代有一個非常類似的名詞“南夏”。夏,華夏;南夏,及華夏南部。
如,華南在古代也被稱為“南夏”,如《藝文類聚·卷六》引苗恭《交廣記》:“詔報聽許,拜津交州牧,加以九錫、彤弓彤矢,禮樂征伐,威震南夏,與中州方伯齊同,自津始也。”《后漢書·卷七十四下》:“稱雄河外,擅強南夏。”
在中原文化尚未廣泛傳入之前,南夏之地叫“百越”。
百越,又叫“百粵”,古時粵通越,范圍曾經包括自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包括干越、揚越、東甌、西甌、閩越、南越、駱越等,秦朝起建立過南越國,后被漢朝滅亡。錢塘江以南浙江一帶稱“越地”江北的蘇南和杭嘉湖一帶稱“吳地”——江浙一帶合稱吳越。宋代以來,“粵”主要指嶺南至今越南一帶。如徐霞客將廣東稱為粵東、廣西為粵西。民國時期,“粵”開始特指廣東。
經濟地理上的“中部”
字面上的華中,就是中國中部。除了行政大區,還有一個叫“中部”的詞語——跟華北、華東這類詞語不同,這是來自經濟領域。
2004年,我國提出“中部崛起計劃”,范圍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為6省,設有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辦公室進行協調規劃。這些省份地處內陸腹地。
跟其相對的是西部、東部和東北——這四大塊組成了我國的四大經濟地理區域。它們是空間概念,但提出過程、階段不同,1985年誕生了“東部沿海經濟開放區”;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2004年提出“振興東北”“中部崛起”。
六大局和六大區
解政前,中共下屬設立了六個地方局,分別是華北局、東北局、華東局、中南局、西南局、西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