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做為地名出現是在唐朝,唐朝設立河南郡,后來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中原本來是陜西關中平原的簡稱”這話是嚴重錯誤的,中原是大概念,關中是小概念,關中只是中原大概念下的一小部分,這好比中國包括河南,河南卻不能代表全部中國,陜西、河南作為省名是在元朝開始出現陜西最早指“陜原”,也指河南陜縣以西的廣大地區。
1、河南古代真有大象嗎?如果沒有,為什么河南簡稱豫?曹沖稱象又是怎么回事?
哈哈,感謝邀請。河南有沒有象,已經在問答里回答過了,既然不吝誠意,就再少說幾句。河南,有象,不僅舊石器時期以前有——安陽博物館一進門,就是一具黃河象的巨大骨架化石。而且,殷商時期,就是距現在3000年前,也曾象群遍地,甲骨文里,多次記載了商王打獵,一次曾獵到10頭象;7頭、5頭的記載也不少。
商代已經訓象,卜辭中,有商王自己并派人巡視訓象場所的記錄,訓象場和馴養人遺骨,都有發現。那個時候,還把象作為祭祀的祭品,婦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象牙制品。(婦好墓出土象牙制品)當時河南一帶有象,是因為那里曾屬亞熱帶氣候,甚至,一直往北1200公里,現在的張家口一帶的商遺址,也發現有大象遺骸。“豫”字,徐中舒先生做過考證,
他認為,“予”字偏旁,是“邑”之訛誤;邑加象,含義就是有大象的地方。什么時候河南沒象了呢?大約七八百年之后,韓非是河南人,他說,他那個時候,就是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很少見到活象了。曹操老家是河南,曹沖稱象,稱的是孫權送給曹操的象,不是本地的。三國時期,長江流域一帶,或還有大象活動,再往后,就繼續向南遷徙了。
2、中原本來是陜西關中平原的簡稱,為什么現在中原變成了河南?
首先這個命題本來就是個偽命題,是偷梁換柱的概念,中原這個概念在古時候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區域概念,沒有具體的范圍與界限,它即不是專指河南,也不是專指關中,它是一個籠統的地域、文化概念,大致范圍就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指黃河文明圈,即商朝周朝文化區域范圍內。首先“中原”剛開始不是一個具體的地理概念“中原”一詞剛開始它不是指具體的某個地方,而是指原野的中間,“中原逐鹿”這個成浯也是指追逐原野上的鹿,
商朝時期為區分自己與周邊民族,把四周稱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后來周朝繼承了這一理念,并通過禮法對這一理念進一步強化,認為周朝統治區域內(含各諸侯國)是天下之中,四周則是蠻夷,后來“中原”概念又拓展到文化領域,認為周文明發達,周人舉姿有禮,作事有規矩,住的是城池,而且有文字,懂得恥辱。而周以外的四周部落則是未開化的野人,沒有文字,茹毛飲血,不知羞恥,住的是帳篷,父母子女不分,
所以為了區分這種文明與野蠻,周人就把周文明稱為中原文明,而四周則稱為蠻夷。“中原”作為地域概念在古時候覆蓋范圍非常廣,而且形成也較為漫長,原來是指以河洛盆地為中心的商朝統治區域,后來是周朝統冶區域,包括整個河南、陜西中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山東西部、安徽江蘇西北部,也就是黃河中下游地區。關中平原是中原地域概念下的一部分,是分子與分母的關系,
這個時期區別于中原地區的國家主要是楚國、吳國、越國等長江流域的國家,因此楚國“不服周”,一直向北擴展,占領了黃淮流域的廣大地區,最后加入到中原國家的行列。吳國、越國強盛后也開始參與中原爭霸,西方的秦國就更不用說了,秦穆公就開始參與中原爭霸。到了漢代“中原”的概念進一步擴大,泛指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現在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陜西、安徽江蘇北部等廣大地區,
區別于中原地區的是江南地區、川蜀地區、西域地區、漠北地區等。淮河以南統稱江南,四川盆地為川蜀,甘肅嘉峪關以西為西域、長城以北為漠北,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具體的地理概念是在東晉以后西晉滅亡后,漢人衣冠南渡,司馬睿在王、謝等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登基稱帝成立東晉,漢人在回憶追思在北方故鄉的過程中出現了“中原淪沒”、“中原亂離”、“中原覆沒”、“死亡漫于中原”、“中原喪亂”、“中原大亂”、“克復中原”等大量含的“中原”的詞匯,這此詞匯廣泛出現在晉朝的書藉內,傾注了人們心中的中原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