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在甲骨文中,是不是表示河南的洛河,還有很大疑問。譚其驤,中國歷史地理圖集,第一冊,頁11-12其實,「洛」在甲骨文中出現的并不多,整個《甲骨文合集》五萬片甲骨,只有編號為【36960】一處卜辭提到「洛」,甲骨文沒有「渭」,你可以直接用甲骨文的偏旁進行組合。
1、“甲骨文”的發源地和中心在陜西還是河南?
中華文明起源于黃土高原渭水流域,甲骨文的發源地和中心無疑也在陜西。1983年,陜西考古工作者在西安西郊斗門鄉花園村的原始社會遺址,發掘出的一批原始先民刻寫的甲骨文,也有力的印證了這一點,1985年《文匯報》這樣報道了這條消息:這是自一八九九年我國首次發現甲骨文以來一次重大發現,這一發現,把中國人最早使用文字的歷史向前推進到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前。
1986年5月1日《人民日報》《新華文摘》等多家報刊刊登文章《中國迄今最早甲骨文在西安出土》,新華社、《新民晚報》等以《陜西發現原始先民甲骨文,中國文字起源又有提前》為題刊發報道,1987年3月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文章《西安龍山文化遺址出土原始甲骨文實物,中國文字歷史提早千余年》,《西安晚報》則具體報道了“省考古所在長安區花樓子龍山文化遺址發掘骨刻龍山文化遺物”。
2、既然甲骨文是商朝才出現的,那為什么有人說夏朝歷史會知道?夏朝有甲骨文嗎?
很簡單的邏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商朝的甲骨文難道是憑空出現的嗎?不會,就像電腦的windows操作系統,先有windows95、98、2000、XP等等,現在才有廣泛使用的10。甲骨文是經過了很久的發展才最終維持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商朝骨片上的卜辭文字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六種構成要素,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可以說是一種成熟的文字系統,由此可得知,甲骨文之前肯定還有文字,或許就是夏朝的文字,畢竟原始人能都在巖石上寫寫畫畫了,進入新時代的夏朝難道還不能寫字嗎?文字始終在變化發展中,就像下面的圖:后世的文字來自甲骨文,那甲骨文肯定來自更早的文字系統,如果現在找到了那種文字,說不定就能將夏朝的輪廓描繪出來。
3、為何甲骨文中可以找到河南的洛水和汝水,卻找不到渭水?
甲骨文沒有「渭」字,所以你找不到,題主找「洛、汝、渭」三個字的甲骨文,其隱含判斷就是這三個字都是表示「河流」。但這個隱含判斷是有問題的:1、「洛」在甲骨文中,是不是表示河南的洛河,還有很大疑問,2、甲骨文的「汝」其實是「(女水)」字,在甲骨文中用作人名,跟表示河流的「汝」字恰好同形。甲骨文沒有「渭」,你可以直接用甲骨文的偏旁進行組合,
好,下文就詳細談一下這幾個問題。--------------------------------------------------目前的出土文獻來看,西周金文都沒有「渭」字,「渭」字始見于戰國時代陶文和楚簡文字,引自,高明等,《古文字類編(修訂本)》(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頁648引自:《字源》(2013,天津古籍出版社),頁959另外,要注意的是,洛河有兩條,一條是河南的南洛河,一條是陜西的被洛河。
河南的「洛河」叫做「南洛河」,在河南偃師境內與伊河并流,所以亦稱為伊洛河,「南洛河」是黃河的支流。而題主說的「汝河」是「淮河」的支流,河南的「南洛河、伊水、汝水」地理圖在陜西、甘肅也有一條「洛河」,一般稱為「北洛河」,是「渭河」的支流,黃河的「二級支流」:陜西的「渭河、涇河、北洛河」地圖題主要問,甲骨文為什么沒有「渭」,我覺得有兩個可能:第一:甲骨文是占卜文獻,不是《百科全書》《辭海》,不可能什么都記載,因此甲骨文沒有記載「渭水」。
當然,這個可能性不大,第二:甲骨文是商人的文字,汝河和洛河都地處中原之地,屬于商人的地望,所以,在甲骨文中記載是很正常的事情。渭水屬于周人的地望,而且在商代,那里是「華蠻雜居」的化外之地,以當時人有限的地理知識,商人不知道渭河很正常,所以沒有記載,引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理圖集,第一冊,頁11-12其實,「洛」在甲骨文中出現的并不多,整個《甲骨文合集》五萬片甲骨,只有編號為【36960】一處卜辭提到「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