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耳蝸研制情況根據羊城晚報和湛江日報的記者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患有聽力語言障礙的殘疾人中有20%能夠達到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標準,但這其中僅有1%符合標準的聽障患者裝了人工耳蝸,主要原因在于人工耳蝸價格過于高昂,大部分普通中國聽障家庭面對進口人工耳蝸的天價都只能望而卻步。
1、做耳蝸的利弊有哪些?
助聽器只是起到放大聲音的作用,這種放大和麥克風的du原理不一樣,是選擇聽力損失的部分進行放大。能使用助聽器的前提有:病人有殘余聽力,一般殘余聽力在85分貝下,助聽器是有效的,如果殘余聽力在85分貝之上,也可以聽到聲音,但是清晰度很差,基本是只能聽到聲音,卻不知道他人在說什么。人工耳蝸適合于殘余聽力大于85分貝的人,
2、人工耳蝸是什么?為什么有些人工耳蝸丟失后要開顱才能重新匹配?
人工耳蝸由植入體和外部聲音處理器組成,聲音處理器的麥克風接受外界聲音信息,轉換成數字信號,數字信號通過線圈被發送到植入體內,植入體將數字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由電極發出電刺激,刺激位于內耳的聽神經,從而構建起我們的聽覺通路。人工耳蝸的聲音處理是由前端處理器麥克風收取言語信號,通過處理器濾波組來采樣和提取,幅值映射,解碼,
3、20萬一副人造耳蝸丟失,人造耳蝸都這么貴嗎?人造耳蝸產業發展怎樣?
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刺激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聽覺障礙患者的聽覺功能。根據我國的規定,聽力損失在80分貝以下的,建議在聽力專家指導下驗配助聽器;而在80分貝以上的患者,建議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據國外資料顯示,在美國人工耳蝸植入的平均成本為5萬-10萬美元甚至更多,高昂的價格除了是人工耳蝸本身的產品費用不菲以外,還有手術前的各種評估,醫院費用,醫生費用(外科醫生,麻醉師),以及術后體外調試,植入物(電池,電纜等)和定期維修費用,術后存在一系列后期費用。
圖表1:人工耳蝸植入涉及費用另外,從產業鏈上的角度來看,人工耳蝸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三大環節都產生大量成本,在研發上,由于人工耳蝸技術涉及多個領域,對研發團隊的資質要求高,技術更新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在生產上,人工耳蝸作為模擬的人造器官,對材料的生物兼容性和安全性要求不言而喻,且生產中各環節都涉及到大量專利和技術壟斷,生產成本相當高;最后在銷售環節上,據悉人工耳蝸廠商在國內不是直接對醫院的醫保系統供貨,到最終市場前所涉及的中間商較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銷售成本。
圖表2:人工耳蝸產業鏈上成本早在1960年,全球就出現了首件將人工耳蝸技術應用于臨床并獲得成功的案例,但是我國在1989年才開始開展這一技術,長期以來全球人工耳蝸技術都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上,目前,全球人工耳蝸的制造商主要為Cochlear公司、AdvancedBionics公司和MED-EL公司,分別占領了55%、20%及20%的市場份額,
圖表3:全球人工耳蝸制造廠商市場份額情況(單位:%)雖然我國人工耳蝸研制技術相對落后于國外,但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將目光投向這一領域。目前,我國上海力聲特公司和杭州諾爾康公司均獲得了國家批注的人工耳蝸生產證,上海力聲特公司已申報18項國家專利,而諾爾康與丹麥Oticon集團合計占據全球人工耳蝸5%的市場份額,實現了國產人工耳蝸聽障治療應用的飛躍,打破了國外三巨頭壟斷的局面,
圖表4:中國人工耳蝸研制情況根據羊城晚報和湛江日報的記者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患有聽力語言障礙的殘疾人中有20%能夠達到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標準,但這其中僅有1%符合標準的聽障患者裝了人工耳蝸,主要原因在于人工耳蝸價格過于高昂,大部分普通中國聽障家庭面對進口人工耳蝸的天價都只能望而卻步。但隨著國內高等學府和研究單位不斷研制生產國產人工耳蝸產品,我國人工耳蝸研制技術不斷提高,從長期依賴進口到自主研發,未來國產人工耳蝸實現批量投放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