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去醫院查一下血常規,看看有沒有貧血,如果有,查找貧血類型,對癥治療。有,1.眼暈是指以頭暈眼花為主的一種病證,發現血壓控制不佳及時請醫生調整治療方案,建議去醫院做系統檢查,找出病因,對癥治療,眩暈嘔吐加代赭石鎮逆,胸悶不食加白蔻仁、砂仁化濁醒胃。
1、中藥治療眩暈有效果嗎?
有,1.眼暈是指以頭暈眼花為主的一種病證。輕者閉目休息片刻即可緩解;重者如坐舟車之中,旋轉不定,或伴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暈欲倒,【病機】病變主要在肝,涉及腎和心脾:《內經》謂:“諸風掉眩,皆屬可肝。”肝屬風木之臟,內寄相火,體陰而用陽,其性剛勁,主動主升,故情志過激,必致陽升風動,肝開竅于目,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目得其養而能視。
若久病,勞欲體虛,精氣陰血不足,不能上注養目,或風火相扇,上擾頭目,均可致目花發黑,視物旋轉,故眩暈病變主臟在肝,脾主健運,化生水谷精微。若飲食勞倦傷脾,不能化水谷為精微,氣血衰少,不能養心,或脾濕生痰,痰濁蔽阻清陽而為眩暈,腎藏精、生髓,上通于腦。若先天不足或攝生不當,腎精虧耗,不能充髓,或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則目眩腦轉,
2.【辨證論治】(一)肝陽上擾〔癥狀〕眩暈,甚則頭目昏脹且痛,每因煩勞或惱恕而誘發加重,面易潮紅,性急躁易恕,少寐多夢,口苦,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治法〕平肝潛陽〔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藥用鉤藤、天麻、白蒺藜、石決明、珍珠母平肝熄風潛陽;桑葉、菊花清肝明目;牛膝通經利腰膝,引火下行。目赤,鼻衄加龍膽草、梔子、黃芩、丹皮清肝泄熱,
便秘加用當歸龍薈丸瀉肝通腑。(二)痰濁中阻〔癥狀〕眩暈而見頭重如蒙,目視昏黯,胸悶泛惡,甚則嘔吐痰涎,食少,嗜睡,舌苔白膩,脈濡滑,〔治法〕化濕祛痰、健脾和胃。〔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藥用半夏、茯苓、陳皮燥濕化痰;蒼術、白術、澤瀉健脾滲濕;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眩暈嘔吐加代赭石鎮逆,胸悶不食加白蔻仁、砂仁化濁醒胃,
頭目脹痛,心煩、口苦宜用溫膽湯加黃連、黃芩以清化痰熱。(三)氣血虧虛〔癥狀〕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蒼白或萎黃,唇甲不華,心悸失眠,神倦懶言,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弱,〔治法〕補養氣血,健運脾胃。〔方藥〕歸脾湯加減,藥用黨參、白術、黃芪補氣健脾;當歸、白芍、桂元肉養血補肝寧心;遠志、棗仁、茯神、夜交藤安神定志;陳皮理氣和胃;大棗、炙甘草健脾補中。
(四)腎虛〔癥狀〕眩暈久發,目花視糊,不耐勞累,健忘,腰膝痠軟,遺精耳鳴,偏于陰虛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弦細;偏于陽虛者,四肢不溫,陽萎早泄,舌質淡,脈沉細。〔治法〕補益腎元,〔方藥〕左歸飲、右歸飲加減。兩方均為補腎益精,左歸飲以滋養腎陰,右歸飲以溫補腎陽,藥用熟地、淮山藥、山萸肉補益腎陰;枸杞子、何首烏、桑寄生、磁石、胡桃肉益腎氣而養精血。
五心煩熱,兩目干澀加生地、女貞子、旱蓮草、知母、黃柏以滋陰清熱,陽虛,畏寒怕冷,去首烏,加附子、肉桂、仙靈脾、巴戟天等溫腎助陽。心氣不足、心悸、氣短者,加紫石英、五味子、黨參等益氣鎮攝之品,3.【預防與調護】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參加適當的體育鍛煉。在飲食上,忌食辛辣、肥甘、油膩類,一般宜食清淡富有營養的食品,如新鮮蔬菜、瘦肉、豆類、海帶、水果等,
2、頭暈怎么治療?
頭暈病因很多,常見的有:1.貧血貧血最常見的癥狀有:頭暈、面色蒼白、活動賣力下降、記憶力下降等。常見的貧血有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建議去醫院查一下血常規,看看有沒有貧血,如果有,查找貧血類型,對癥治療。2.高血壓當血壓過高時會出現頭暈、頭痛、視物模糊、乏力、煩躁不安等癥狀,
嚴重者會出現腦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平時有高血壓的患者一定要堅持按時服藥,每天監測血壓,發現血壓控制不佳及時請醫生調整治療方案,3.腦血管病腦血管病常發生于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的老年人,好發于冬春季節,尤其是清晨。腦血管病發病前有前驅癥狀,患者常有頭痛、頭暈、走路頭重腳輕、眼部充血,血壓明顯升高,一側臉部或肢體麻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