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所提粵字多是廣東之事,久而久之,廣東的粵份就重了。粵發明這個文字的初衷是這個,先秦時代把南蠻地區叫百越,只是后來漢朝人把廣東單獨叫粵,吳越地區還是用越,區分百越,從唐代開始啟用楷體字之時,便特意將粵字的起筆為丿,彰顯當時對粵字的江河內涵的理解。
1、為什么廣東簡稱是粵?
第一個是甲骨文,意思是上面有雨,下面是虧,表示天下雨,人們不能出去干農活,沒有糧食。之后基本沿用這個意思,第二個是大纂,把雨頭改成房屋,意思差不多,下雨天,人躲在屋子里,米就少了。之后小纂改動不大,總體只是簡化了,粵發明這個文字的初衷是這個,先秦時代把南蠻地區叫百越,只是后來漢朝人把廣東單獨叫粵,吳越地區還是用越,區分百越。
2、廣東省簡稱為“粵”,粵的本義是什么?
粵字自古有之,早在漢代就出現在班固著寫的《漢書》里,關于粵字的本義,學者的觀點基本上分兩種。一,粵字從審、從虧,在《說文解字》和金文中,粵字之上半部與審字完全相同。故粵字意為審慎而言,二,粵字從囗、從丂。古代囗字同國,丂字同考,故粵字意為經稽考確認之國。這兩種觀點我都不同意,我認為,粵字從丿、從冂、從米、從虧。
屬形聲字,丿,川也,與冂連接構成中下游多水道江河之狀。冂,指遙遠之地域,《說文》有注:“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冂,象遠界也”。又《集韻·青韻》:“冂,遠也”,米,意即有田地,有耕種,有糧食,為眾生之地。虧,古同于字,《說文》:“虧,於也,氣象之舒虧”。所以,將上述要素合起來就可以清晰地表述粵字的本義——在遙遠之處江河沖積平原之地盛產大米的國度、部落或藩邦,
例證:《前漢·高帝紀》記有“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同時,由于粵字從虧(于),讀音也從于聲,用于助詞,與于同義。《爾雅》注粵字為“於也”,在今天的普通話里,粵字的讀音已不同于于字,但粵語卻承傳了古音。現在的廣州話仍粵于同音,粵字自古與越字通用。上述“百粵之兵”中的“百粵”,即為百越,百粵,是先秦時期中原人對長江中下游南方地域之統稱。
《漢書·地理志》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百越(粵)主要有揚越(于湖北、湖南、江西)、吳越(于蘇南、浙北)、甌越(于浙南)、邗越(于安徽)、閩越(于福建)、南越(于廣東、廣西、海南)、駱越(于廣西西南部、越南),還包括西甌、駒越等地。百越即百粵,本包括很多地方,后來為什么越和粵有別了呢?粵字后來又怎么變成廣東獨占的簡稱呢?首先,秦始皇統一百越后,百越之地已屬“皇土”,百越之詞因不再適合而棄用,地方以郡而名之,
其次,語言起了很大的作用。原吳越之地為勾踐古越之國,用吳越方言之地被認為越之正宗,故唯有浙北蘇南可承越之謂,三,隨著歷史的進步,南方人口大量增加,特別是宋代之后的多次人口南向大遷徙,使南方人丁興旺,經濟蒸蒸日上。唐代時的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仍被稱作“南蠻”的習慣已一去不返;宋代時的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其嶺南之稱謂巳被南粵稱謂取代,
至明朝時的廣東布政司和廣西布政司,以及清朝時的廣東省和廣西省,兩廣已被稱為粵地,俗稱兩粵。例如,康有為《上粵督李鴻章書》有述“而兩粵富腴之地,繁殖之民,卒械既多,海陸并達”,可見,粵字之內涵在不斷地演繹。而明、清謂之粵,已特指兩廣,而在兩粵中,廣東則被稱為粵東,廣西則被稱為粵西。例如,明朝徐霞客游歷廣西之紀事名為《粵西游記》;清代林則徐關于廣東《嚴辦續獲煙犯以杜外人窺伺折》有“伏查粵東地處海濱,番船絡繹”,
清代作家汪森著有廣西跡事之書《粵西叢林》、《粵西詩載》、《粵西文載》。等等,可見,明、清所謂之粵東是指廣東,所謂之粵西是指廣西,從民國開始,粵字已專屬廣東,而廣西則以桂為簡稱,這是何原因?其實,國人有一種習慣,就是以主代全。在清朝康乾盛世時期,廣東以廣州十三行的興盛而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人們所提粵字多是廣東之事,久而久之,廣東的粵份就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