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辛亥革命時,清政府當時手頭上是有兵的,大概在七十萬人左右。事實上,僅憑北洋軍的七萬兵力,也不可能把辛亥革命中宣布獨立的十五個省完全鎮(zhèn)壓,比如奉天巡防營管代張作霖、江蘇巡防營老大張勛,就都參加了鎮(zhèn)壓辛亥革命的作戰(zhàn),辛亥革命時,清政府手上其實是有兵的,并不是一定要靠北洋軍才能鎮(zhèn)壓南方的起義軍。
清政府自1895年編練新軍起,所有各鎮(zhèn)均采用德國操典,配備新式步槍和火炮,每鎮(zhèn)(師)定員一萬二千五百人,全部新軍兵額計十三萬余人。另有姜桂題、張勛、倪嗣沖等部,均為甲午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后剩余的舊巡防營編制的毅軍,裝備不如新軍,全員計四萬余人,共十七萬余人,其中袁世凱所謂的北洋六鎮(zhèn)總計七萬余人。
由于革命爆發(fā)后,各省新軍先后獨立,清政府的實際兵力,主要是北洋六鎮(zhèn)、禁衛(wèi)軍和四萬余人的巡防營,再加上二十鎮(zhèn)、二十三鎮(zhèn)(奉天、吉林),共十三萬九千余人,其編制和主官大致如下圖所示至于人囗,有不同數(shù)據(jù)。還有一個數(shù)據(jù)來源于趙文林、謝淑君所著的《中國人口史》,1912年全國人口共計409613891(除西康、綏遠、察哈爾、熱河),
2、辛亥革命時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軍,當時北洋軍有多少人?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手上其實是有兵的,并不是一定要靠北洋軍才能鎮(zhèn)壓南方的起義軍。事實上,僅憑北洋軍的七萬兵力,也不可能把辛亥革命中宣布獨立的十五個省完全鎮(zhèn)壓,清政府之所以要派北洋軍到湖北,其實是有很多原因的。武昌起義成功后,湖廣總督瑞澄和湖北新軍第八鎮(zhèn)統(tǒng)制張彪逃到了漢口,他倆在漢口一面收攏殘兵,一面照會漢口的各國使館,企圖憑借湖北清軍的力量和西方各國駐漢口的兵力,就地剿滅武昌的起義軍,
但是張彪在漢口待了幾天,只收攏了兩千多部隊,遠不是起義軍的對手。而瑞澄乞求的漢口西方各國公使,也都不表態(tài),坐視不理,(當時在漢口江邊停泊有英艦八艘、美艦三艘、德艦五艘,俄艦兩艘、日艦一艘)眼見各國無意幫忙,瑞澄抓瞎了,因為就靠張彪的兩千殘兵,肯定不是武昌義軍的對手,說不定連漢口都保不住。于是,瑞澄也顧不上自己的名聲了,趕緊給北京連拍了幾份電報,請求朝廷火速派兵南下,增援漢口的清軍,
在電報中瑞澄反復(fù)強調(diào):此次武昌的叛黨與之前四月份在廣州黃花崗造反的叛黨不一樣!廣州叛亂主要是學生和會黨,而武昌這次是訓(xùn)練有素,且軍備充足的湖北新軍。如果朝廷不盡快派精銳平叛,到時候必然是梁柱摧折,大廈傾倒,整個湖北省都會淪陷,備注:湖北除了新軍之外,還有巡防營,也就是綠營兵和練軍改編的部隊,戰(zhàn)斗力雖然不如新軍,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戰(zhàn)斗力。
瑞澄和張彪退守漢口后,就收攏了兩千多巡防營和少部分新軍,這也是鎮(zhèn)壓武昌起義過程中,第一支與起義軍交手的清軍,接到瑞澄發(fā)來的十萬火急的求救電報后,攝政王載灃沒有猶豫,迅速下達了讓北洋軍沿盧漢鐵路南下參戰(zhàn)的命令。同時還下令,讓海軍總司令薩鎮(zhèn)冰率領(lǐng)十五艘軍艦從上海出發(fā),溯長江而上,先行抵達漢口,協(xié)助瑞澄和張彪防守漢口,
待北洋軍抵達后,陸海兩路夾攻,一舉消滅湖北的革命黨。至于攝政王載灃為什么要派北洋軍參戰(zhàn),主要是出于四個方面的考慮:第一,湖廣總督瑞澄給北京連拍電報,渲染起義軍的威猛,乞求朝廷速派精兵增援,而當時離北京最近的精兵就是北洋軍,第二,載灃擠走袁世凱后,北京的滿洲高層認為北洋軍已經(jīng)被控制了,可以隨時聽從朝廷的調(diào)令,而其它省的新軍還不行。
第三,實事求是的說,北洋新軍的戰(zhàn)斗力也確實是全國所有部隊中最強悍的,朝廷派北洋軍前去湖北鎮(zhèn)壓革命黨,最靠譜,第四,當時清軍的總兵力在七十萬左右,其中二十萬綠營兵和二十萬巡防營要負責守備的任務(wù)。北洋軍是唯一的機動力量,基于這四點考慮,攝政王載灃認為,既然湖北新軍很強,就應(yīng)該派更強悍的北洋軍出手,消滅之;既然造反的勢頭很猛,就應(yīng)該立刻派手頭上的機動部隊,也就是北洋軍去平叛,如果搞不定,再抽調(diào)其它部隊助戰(zhàn),總之就是要一舉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