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到底犯了哪些致命的錯誤,最終丟失荊州。關羽丟失了荊州就相當于匡扶漢室夢想破滅了,最后就來談談關羽丟失了那么荊州,荊州――是進取中原的咽喉,乃是蜀漢命運的咽喉,關羽失掉荊州,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關羽為什么鎮守我們知道了,那么下一個就是他為什么會丟失荊州。
1、不讓關羽守荊州,讓張飛守荊州,荊州會丟失嗎?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以張飛守荊州,趙云為副將,配以龐統為軍師,荊州不會丟失,劉備帶諸葛亮、關羽、黃忠、魏延等入川,奪取川蜀及漢中也會更順利。具體理由闡述如下,張飛與龐統、趙云組成鐵三角,荊州無恙張飛曾經有過慘痛的教訓,因醉酒丟失了徐州,心中一直對劉備有愧,如果能得到機會鎮守荊州,他將會萬分小心、謹慎從事。
試想想,人生如果能夠重活一次,誰能不好好珍惜!張飛的軍事能力和個人的勇武是無可爭議的,鑒于荊州身處曹操和孫權勢力的犄角形勢,我認為配上龐統作為軍師,出謀劃策,必將使張飛如虎添翼,至于龐統的話張飛會不會聽,這個無需多慮。龐統起初被劉備以貌取人,不信其才,任命為小縣的縣令,龐統心中不平,消極怠工,不理政事,
張飛怒氣沖沖地去問責,龐統當即開庭,對積壓一個月的政事升堂處理,輕描淡寫、井井有條地很快處理完成。張飛心悅誠服,當即向劉備推薦龐統,因此兩人是不打不相識,關系比張飛與諸葛亮更好,配合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荊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為萬無一失,劉備可以把趙云留下,安排為張飛的副將,這樣即使陷入與東吳和曹魏雙線作戰,張飛和趙云各擋一面,荊州也將會固若金湯。
劉備攜諸葛亮、關羽、黃忠、魏延入川劉備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就曾奉上隆中對,奪取川蜀是隆中對三分天下的關鍵一步,劉備受劉璋之邀入川,帶上諸葛亮當然比龐統更適合。武將帶上關羽、黃忠、魏延,勝算會更大,之前只是黃忠魏延就已平定川蜀,加上關羽,更可一鼓作氣攻下漢中,然后可安排關羽鎮守漢中。至此,劉備已擁有荊州、川蜀、漢中之地,
張飛守荊州,關羽守漢中,劉備與諸葛亮坐陣成都,經過休養生息,訓練軍士,一統天下也并非沒有可能。總結:以張飛為主將,趙云為副將,龐統為軍師留守荊州,三人互補,荊州可安然無恙;劉備攜諸葛亮、關羽、黃忠、魏延入川,也更具攻擊性,進展會更加順利,如果以此安排,三國的歷史可能是另一番模樣。以上為一家之言,歡迎留言評論,
2、關羽丟失荊州后,你覺得蜀漢該如何做才能挽回損失?
丟了就丟了吧!,本來荊州也是東吳之地,丟荊州有其必然性,還是諸葛孔明用兵失敗,也是重用嫡系將領的失敗,根據關羽的性格,為何不用趙云和魏延呢?關封守上庸,與荊州咫尺之遙,卻沒有安排好形成互相援助,責任在孔明。丟之后,諸葛守,趙云魏延等守川,還是對的,以免舉兵伐吳,老巢空虛,曹魏興兵端掉老窩,
3、關羽丟失荊州后,劉備擁有百萬大軍,為何不立即搶回來?
這個問題,就要好好的分析了。首先我們要知道當時劉備為什么讓關羽鎮守荊州?《三國演義》中,當時劉備采納了龐統的建議,要出兵去奪取益州,但必須留一個人守荊州,當時留下的人很多,如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他們都留下來了,當時劉璋又邀請劉備去西川,劉備肯定是要去了,所以留下了關羽“總督”荊州,不過還有諸葛亮,張飛等人協助,劉備也就覺得沒有什么問題。
可后來劉備在西川和劉璋鬧翻了,只能強打西川,這時候兵力就不夠了,于是就讓諸葛亮、張飛、趙云等人來帶兵協助(演義上是由于龐統死了才叫諸葛亮,其實不然,是諸葛亮他們先來,龐統之后才中流矢而亡,)這時候荊州可以說就是關羽獨自鎮守了。為什么選關羽?首先是忠誠,這個就不要說了,大家都承認的,關羽絕對對劉備是忠誠,
其次是能干,關羽歷來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我們讀《三國志》就可以發現劉備不分兵則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帶一支軍隊,關羽帶一支軍隊,關羽從來就是獨當一面的。最后是內行,守荊州,要會帶水軍的,而關羽就有這個本事,雖然他是北方人,可他一到了南方,馬上就能夠訓練和率領水軍,這說明關羽確實是有能力的,因此,他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