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新疆 > 昌吉州 >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跪求汪曾祺散文的讀后感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跪求汪曾祺散文的讀后感

來源:整理 時間:2024-01-22 12:55:55 編輯:好學習 手機版

本文目錄一覽

1,跪求汪曾祺散文的讀后感

54321

跪求汪曾祺散文的讀后感

2,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匯編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經常看到散文吧?散文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你知道怎么才能寫好散文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   在汪曾祺的這幾篇文中從字里行間都透出了汪曾祺對故鄉的懷念和喜愛。在我的生活里,好像并沒有這么多的習俗。童年生活也是在家人打造好的規規格格中長大的,在一個混合多民族的城市里長大的。   真羨慕一大群孩子在一起玩,羨慕他們即使在離家很遠的地方,也有值得自己懷念和細心品味回味的東西。   汪曾祺的文中總給別人舒適、親切、淳樸、自然的感覺,不僅使經歷過這些事的人深受同感,還是沒經歷過如此多習俗的我有有一種親近的感覺,她的語言非常自然,就如大人輕輕的給小孩講著睡前故事。有一點好奇,有一點興奮,有一點輕松。   回想著讀過的每一句話,雖不是最華麗的語言,不是字字推敲寫出來的語言,但這種貓不可言的東西卻讓我樂在其中。   總值汪曾祺的文章然我讀來非常喜歡。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2   這幾天在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先生在文章里談了很多,講到了他的父母親,講到了故鄉的風物習俗。先生的文字很清新,雋美而不失情韻,彌漫著文人的志趣。而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對往事深厚的情感和驚人的記憶力。   在回顧從前的家時,他這樣寫道:“從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計有這么幾家店鋪: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貨店,一家燒餅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藥店,一家煙店,一家糕店,一家剃頭店,一家布店。”   盡管時隔多年,但舊時家門口的店鋪,先生卻依舊能夠如數家珍。我忍不住回想兒時門前的店鋪,除了雜貨鋪記的真切,其他的印象都顯得渺茫了,仿佛蒙上了一層薄霧。那家雜貨鋪是我幼時常去的,幫媽媽買瓶醬油、買袋鹽,雜貨鋪的老板娘是個年過六旬的老太太,性格幽默,總拿我開玩笑,所以我印象格外深刻。因此我也格外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好記性,家里的后花園,堂屋里的老爺柜,甚至兒時的小花燈,他全都歷歷在目。他寫他的父親,動情地回憶汪老先生的才趣,刻印章、扎風箏、拉胡琴……老先生的一舉一動仿佛就在讀者面前,汪曾祺先生與父親的深厚情感也透進了讀者的心里。文章就像一幅細細密密的工筆畫,向人們繪聲繪色、不急不緩地講述著高郵的`風土人情。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3   五大本,共20xx多頁的電子書《汪曾祺全集》,我零零散散地讀完,共花了大概3個月左右。   汪曾祺的作品以散文及小小說居多,主要描述的都是他生活中的經歷以及所遇到的人,當然,還有很大篇幅是描寫“天下美食”的,由此觀之,汪曾祺必是吃貨一枚。汪曾祺的文字平實易懂,幾乎與“華麗”二字沒有交集,但卻有一種讓人能靜心讀下去的吸引力,有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文章要達到這種水平,作者心態和寫作功底都必須達到“雙馨”才可。   我喜歡書中關于他自身人物的一些小小說及他談到的一些關于寫作的文章。雖說我現在腦中一片空白,并不能講出書中他具體寫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理,但我知道我是有收獲的,最起碼心態是變得平和了些。要說到具體得到了什么,一時還真是無法言說。   很遺憾,汪曾祺并未發表過長篇小說(不知是否寫過)。或許是因為他的文字太過隨意,不習慣做去精巧的設計吧。總而言之,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值得一讀。   這是我讀完之后目前所能想到的一些東西。對于沒有的東西,我就不強拉硬扯了,這一點也是受汪曾祺的影響吧——平實真誠,不刻意賣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4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以風趣的筆法戲謔的語言記敘了當年西南聯大里的一個重要的日常生活組成部分——跑警報。   文章背景是抗戰時期的昆明,由于華北地區的淪陷,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聯合大學就在昆明繼續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但日本的軍事力量已經深入到西南重鎮——昆明,經常派出飛機對昆明進行轟炸,所以空襲警報在昆明城來說已經是習以為常的聲音。為了躲避轟炸,每當拉響警報的時候,昆明全城的人就往城外轉移,學生們也不例外,大家把這稱作“跑警報”   這篇文章中,作者記敘了不少在“跑警報”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能感知警報的侯姓同學,提著手提箱跑警報的金先生,也有不跑警報留在學校洗頭和煮蓮子的同學。作者還記敘了不少在“跑警報”中出現的有意思的事,跑警報時變成熱鬧集市的古驛道,如若下雨侯姓同學必會拿傘在校門口等候,將傘借給她們,以及跑警報時留下的經典的對聯……   在作者的筆下,原本緊張的躲避空襲成了一件很平常甚至還帶有一些樂趣的事情——跑警報。作者以仔細的觀察,細膩的筆法去描述每一件發生在身邊的趣事,并把他們放大,反映了中國人民樂觀的態度。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5   《汪曾祺散文》是我20xx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曾經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3,淡淡秋光 汪曾祺 讀后感1000

《鋼鐵是怎么煉成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戰爭與和平》《復活》《安娜·卡列尼娜》《家》《春》《秋》《子夜》《駱駝祥子》《城南舊事》《紅與黑》《雙城記》《少年維特之煩惱》《魯賓遜漂流記》《悲慘世界》……

淡淡秋光 汪曾祺 讀后感1000

4,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集錦12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經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對作者主觀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體中僅次于詩歌的。那么,你會寫散文嗎?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侑很多人認為中國現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就應算得尙是一茖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情緒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關于誠信的名言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了以前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了當時人們對于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以前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下雨天的心情說說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堅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2   五大本,共20xx多頁的電子書《汪曾祺全集》,我零零散散地讀完,共花了大概3個月左右。   汪曾祺的作品以散文及小小說居多,主要描述的都是他生活中的經歷以及所遇到的人,當然,還有很大篇幅是描寫“天下美食”的,由此觀之,汪曾祺必是吃貨一枚。汪曾祺的文字平實易懂,幾乎與“華麗”二字沒有交集,但卻有一種讓人能靜心讀下去的吸引力,有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文章要達到這種水平,作者心態和寫作功底都必須達到“雙馨”才可。   我喜歡書中關于他自身人物的一些小小說及他談到的一些關于寫作的文章。雖說我現在腦中一片空白,并不能講出書中他具體寫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理,但我知道我是有收獲的,最起碼心態是變得平和了些。要說到具體得到了什么,一時還真是無法言說。   很遺憾,汪曾祺并未發表過長篇小說(不知是否寫過)。或許是因為他的文字太過隨意,不習慣做去精巧的設計吧。總而言之,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值得一讀。   這是我讀完之后目前所能想到的一些東西。對于沒有的東西,我就不強拉硬扯了,這一點也是受汪曾祺的影響吧——平實真誠,不刻意賣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3   我和汪曾祺雖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時代,但他散文字里行間那種熱情和幸福,我讀起來也能感同身受,我想這是因為我們都很愛生活。讀完他的散文集,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   在我的印象里北京的秋天好像只有菊花和紅葉,可是汪先生卻還寫到了北京秋天的雞冠花、鳳仙花、秋海棠、黃櫨、爬山虎……他筆下北京的秋海棠尤其可愛“銀星海棠,大葉甚堅厚,上灑銀星,桿亦高壯,近似木本”,很健康茁壯,一點兒不像秋天萬物凋敝的樣子。汪先生寫完北京的秋海棠話鋒一轉,回憶起他家鄉“伶仃瘦弱”的海棠,在他母親生病過世后,不知道是誰在他母親曾居住的小屋門口種了兩三棵秋海棠。這秋海棠雖然花色蒼白,卻在秋天也能開花。汪先生每次看到秋海棠就會想到他的母親。讀到這里我很感動,這秋海棠就猶如他的母親,潔白而讓人哀傷,雖然離開了,但還在他的心里,時時刻刻都陪伴在他身旁。   今年春節我也買了一盆海棠,就像汪先生的散文里寫的,它也是四個花瓣。我的海棠是粉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蕊,花朵小小的,嬌嫩的花瓣微垂在綠油油的枝葉上。我生怕一碰花瓣就掉了,所以連澆水也格外小心。我聽賣花人說它喜陽,就把它放在窗前。可是即使是冬天的陽光,曬了半天時間,它的花就落了、葉子也開始卷了。我趕緊把它轉移到沒有陽光直射的書桌上,天天澆水,一周后才恢復生機。海棠花真是很嬌弱,但我會照顧好它,因為我也想像汪先生一樣,每天都有花陪伴。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4   他是一位樂觀,愛好生活的美食家,作家——汪曾祺。他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對美食的經驗全都傾注在了筆尖上,寫在了我讀過的這本書上。   在他的家鄉,高郵,承載了他對美食的最初看法。在我讀完“端午的鴨蛋”的那段后,想著那蛋殼泛著淡青色;入口如嚼石灰;蛋白柔嫩,蛋黃如朱砂般的鴨蛋,我拿著書就讓我媽媽買一些高郵的鴨蛋。當我嘗了幾口后,果真如此!后來幾天,我學著汪曾祺去探索美食的世界。慢慢的,我便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在吃完小龍蝦后要把指頭上的油嗦掉,或者是吃大棒骨的時候一定要把骨髓吸出來。就算看似可笑,但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美食的趣味。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跑報警”,這一段寫的是他在上學時躲避日軍轟炸的場景。文中說到,跑報警的時候,人們都是往水渠里跑,但是汪曾祺卻每次都往松林里跑,因為那里有買松子的。雖然面臨著日軍殘忍的轟炸,但是汪曾祺卻能閑逸地磕著松子,去樂觀的面對。雖說幽默,但這絕對是常人少有的。   汪曾祺時常在文章中把美食與家鄉連接到一起。在《咸菜慈姑湯》中,從小時候厭惡慈姑,到因為久違了家鄉的感覺而開始對慈姑有了感情,這些事情其實都說出了汪曾祺思鄉的心情。   這位幽默,樂觀的老作家用樸實無華的語句去征服了我們的心,但那些句子又仿佛充滿了色彩,流光四溢。這些色彩,便是他對生活的看法。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5   一間古樸的屋舍中,一張桌,一把藤椅,一位老人坐于藤椅之上,微仰著頭,意態悠遠。   他在回憶往事,那些已經逝去的青春年華——有對家鄉美食美景的無限眷戀,有對母校西南聯大的光輝追憶,更有對風俗文化的悉心尋探……這,都是純粹的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   我最喜歡《我的家鄉》這篇文章,汪曾祺的家鄉是水鄉,碧波蕩漾的水上,偶爾有一只,兩只打魚的小船劃過,只需兩點竹篙,便可到達。汪老那時看打魚、看船、看西堤美景,不亦樂乎。黃昏時,最打動人的是天空上的紫。傍晚時分,江邊一帶的船,都點起橘紅色的燈,星星點點地分布著……正如沈從文說的那樣,這里真是一個圣地!好山好水好風光!   汪曾祺的散文中總有水,那水是平靜而雅致,歡快并無拘束的,平平淡淡卻又令人回味無窮,正如他家鄉之水。他的文章就如清澈之泉,飽含了那些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令人讀起來舒雅閑適……   或許我們都是匆匆生命中的過客,在辦公室中兩眼緊盯著電腦,接打著無休止的電話,開著無窮盡的會議……這些,竟將人與自然隔離,無法留心那些純粹的美。但無論怎樣,請保持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一顆純粹自然的心!   不覺間,耳邊傳來了慈祥的聲音:看,孩子!那吸附在青草上的露珠,多美啊!摸摸它,像不像天上撒下來的甘露?好美,好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6   這幾天在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先生在文章里談了很多,講到了他的父母親,講到了故鄉的風物習俗。先生的文字很清新,雋美而不失情韻,彌漫著文人的志趣。而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對往事深厚的情感和驚人的記憶力。   在回顧從前的家時,他這樣寫道:“從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計有這么幾家店鋪: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貨店,一家燒餅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藥店,一家煙店,一家糕店,一家剃頭店,一家布店。”   盡管時隔多年,但舊時家門口的店鋪,先生卻依舊能夠如數家珍。我忍不住回想兒時門前的店鋪,除了雜貨鋪記的真切,其他的印象都顯得渺茫了,仿佛蒙上了一層薄霧。那家雜貨鋪是我幼時常去的,幫媽媽買瓶醬油、買袋鹽,雜貨鋪的老板娘是個年過六旬的老太太,性格幽默,總拿我開玩笑,所以我印象格外深刻。因此我也格外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好記性,家里的后花園,堂屋里的老爺柜,甚至兒時的小花燈,他全都歷歷在目。他寫他的父親,動情地回憶汪老先生的才趣,刻印章、扎風箏、拉胡琴……老先生的一舉一動仿佛就在讀者面前,汪曾祺先生與父親的深厚情感也透進了讀者的心里。文章就像一幅細細密密的工筆畫,向人們繪聲繪色、不急不緩地講述著高郵的風土人情。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7   汪曾祺是一位來自高郵的作家,他筆下的美食被描寫的十分生動,富有特色。每次讀他的文章,我都被深深吸引,仿佛這些美食就在我眼前。文字與美食相結合,令人欲罷不能,愛不釋手。   品嘗這些美食時,應該是汪先生最幸福的時光。無論是家鄉的鴨蛋,還是每年必做的炒米;無論是充滿了感情的慈姑,還是鮮嫩爽口的咸菜,都使汪先生回味無窮。讀著這些質樸的文字,我卻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人世間和汪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幸福時光。比如每次年夜飯奶奶都要做的饅頭丸子。過去的生活條件不好,做丸子總要摻上許多手工的細碎饅頭。所以說是丸子,其實肉少饅頭多,吃起來像是肉丸子。即使是這樣,這也是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的好菜。隨著現在生活越來越好,饅頭丸子里肉占了大部分,有時家里的長輩還會調侃說肉太多,不是當年的味兒,與記憶中的那個美味總是差了一絲。   這道菜比不上山珍海味,卻在家里人心中是再好不過的。原因很簡單——傳承與回憶。這是太奶奶曾經的拿手菜,教給了奶奶把美味傳遞下去,這就是傳承。如今,太奶奶已經過世,吃到這個菜也會讓全家人想起曾經那些美好和值得紀念的回憶。   汪先生文章里的每一道美食都不僅是簡單的食物,背后更有一個個故事。這一道饅頭丸子更是這樣,承載了我家幾代人的回憶,以及對先人的思念。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8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現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曾經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9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現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傾述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曾經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最打動人的是他的語言文風。他的文字質樸簡練,卻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反而讓人感到一種親切、一種情調,含蓄雋永,極簡卻有灑脫詩意。他寫人的時候,你能感覺到每一個普通人的可愛;他寫景的時候,你能感覺到他對每一寸山河的熱愛;他寫美食的時候,你仿佛也能感覺到那舌尖上的快樂。   他所寫的都是他所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大的師生等,他所描寫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山丹丹、枸杞、槐花、栗子、馬鈴薯等。可就是這些普通的事物,在他的筆下,也都變得活波、可愛、生動起來。   《我的家鄉》中有一段描寫:“這些大船常有一個舵樓,住著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輕,一邊扳舵,一邊敞開懷奶孩子,態度悠然。舵樓大都伸出一枝竹竿,晾曬著衣褲,風吹著啪啪作響。”看似平鋪直敘的白描,卻構成了一幅極富動感的風景、風情和風俗畫面,栩栩如生。   正如汪曾祺所說: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質樸的語言,如話家常,讀來讓人十分放松。在這喧囂的城市里,沉浸在他所描繪的悠然閑適的場景中,就像陽光明媚的午后,品一茗新茶,聽一位老朋友緩緩敘舊般,讓人放松。忙碌高壓的生活中,我們需要這樣一種安慰,一種來自文化層次的休息。偶爾停下來,欣賞這個世界的細微之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1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以風趣的筆法戲謔的語言記敘了當年西南聯大里的一個重要的日常生活組成部分——跑警報。   文章背景是抗戰時期的昆明,由于華北地區的淪陷,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聯合大學就在昆明繼續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但日本的軍事力量已經深入到西南重鎮——昆明,經常派出飛機對昆明進行轟炸,所以空襲警報在昆明城來說已經是習以為常的聲音。為了躲避轟炸,每當拉響警報的時候,昆明全城的人就往城外轉移,學生們也不例外,大家把這稱作“跑警報”   這篇文章中,作者記敘了不少在“跑警報”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能感知警報的侯姓同學,提著手提箱跑警報的金先生,也有不跑警報留在學校洗頭和煮蓮子的同學。作者還記敘了不少在“跑警報”中出現的有意思的事,跑警報時變成熱鬧集市的古驛道,如若下雨侯姓同學必會拿傘在校門口等候,將傘借給她們,以及跑警報時留下的經典的對聯……   在作者的筆下,原本緊張的躲避空襲成了一件很平常甚至還帶有一些樂趣的事情——跑警報。作者以仔細的觀察,細膩的筆法去描述每一件發生在身邊的趣事,并把他們放大,反映了中國人民樂觀的態度。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2   這個寒假,我讀了《汪曾祺散文》。這本書收錄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環境等方面。這里面,我最感興趣的是“美食”這方面。   書中記錄了許多美食,如高郵鴨蛋、蔞蒿等。雖然這些都不是像海參、鮑魚這樣的頂尖食材,但作者運用了多種描寫,如寫蔞蒿的視覺描寫:“蔞蒿……粗如筆管,有節,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寫咸菜的味覺描寫:“不咸,細、嫩、脆、甜”;寫做枸杞的動作描寫:“用開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吃。”這些細致的描寫,體現出了作者對故鄉和故鄉美食的熱愛。   我和汪爺爺一樣,也熱愛故鄉的美食。我的母親是福建福州人。那里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種海鮮。每次去閩菜餐館吃飯,如“莆田”、“景福軒”,我都喜歡吃這些海產品,如蒸大黃魚、煎海蠣,因為這是家鄉的味道。蒸大黃魚用的清蒸手法,將魚的本味保留到極致,是一種鮮味,再澆上醬油,使咸、鮮融合,是閩菜常見的味道。燈光照射下,魚皮表面金黃得發光,異常漂亮。煎海蠣是把海蠣裹上蛋液,煎成一張大餅,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海蠣非常鮮嫩,正宗的閩菜中的海蠣是要用撈完不久且無沙的。這是我的家鄉菜——閩菜!   我的家鄉菜,無論我品嘗過什么美食,我都不會忘記你;我的故鄉,無論我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會記住你!

5,我的母親汪曾祺讀后感

讀后感:實從他的文章里得以體現的閑適之美正是他經歷了人事浮沉后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可惜現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制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6,求生活家汪曾祺讀后感

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有幸領到了汪老先生的《生活家》,看了以后,感覺平淡如水,意蘊無窮。上大學時,有傅瑛老師講的《受戒》,感覺汪老先生的文章淡淡的,水水的,同時也暖暖的。后來看了他其他的小說和散文,才知道他喜歡吃,也會吃,而且會做吃食。我就覺得他真的很會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著吃著就愛上了。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么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生活,應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五味》一文中,講到了山西的酸醋。我們家喜歡吃恒順的陳醋。另外就是我喜歡吃酸菜魚。而甜食則是南方人的最愛。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里講過無錫人愛吃甜食。我愛吃甜品,吃菜卻不喜歡太過甜。苦味則想到苦瓜,我不愛吃,也不明白為何有水愛吃,好像苦味可以降火。喝過苦丁茶,居然喝了很久,可能是因為提神醒腦。咖啡美味,不覺得苦,只覺濃香。臭則很奇特,皖南臭鱖魚是徽菜代表,算是拿得出手的硬菜了,而臭豆腐也是路邊攤小吃了。臭味也能這么普及到大眾吃食。辣曾經也是最愛,最近三年因為懷孕加哺乳期,不吃辣,現在也習慣了,不能吃辣了,也不能吃咸了。口味接近孩子的輔食,基本上吃食物本身的原味。《故鄉的食物》一文中,我有共鳴的是鴨蛋和薺菜。高郵的鴨蛋的確很有名氣,我們這里也愛吃咸鴨蛋,只是我們稱之為青皮。小時候記得家里人會像隨園食單上說的,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們家也是這種切法,基本上配白粥或饅頭一起吃。不過孩子們總喜歡吃蛋黃,蛋白總是大人吃。讓我想到了有的家長能力有限,但她們總是在能力所及的地方,給我們提供最好的。還有就是我的一個好朋友是淮安人,她就教我用筷子敲破空頭,用筷子挖出來吃。或許都是南方人的吃法,竟有相同之處。她還給我寄過咸鴨蛋和燒賣,這又讓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薺菜我們這也有,基本上做包子餃子吃,香味奇特,卻很好吃。有了薺菜餡,其他我都不會選。不過好像只有清明前可以吃。我愛吃,卻不認識。有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和桃桃媽媽曾帶著孩子一起去挖薺菜,可是一直不認識。像我們又不去菜市場,超市又不賣,今年我們又沒有認識薺菜。生活中總是有著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為了活著,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著,做一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7,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001500字

今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較深。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么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云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里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后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別扭,不真實。由于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親》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么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云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里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后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別扭,不真實。由于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親》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8,汪曾祺自選集 隨筆兩篇 求賞析及讀后感 急謝謝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下面小編為讀者們分享兩篇汪曾祺所寫的游記隨筆散文,歡迎閱讀賞析!《菏澤游記》菏澤牡丹菏澤的出名,一是因為歷史上出過一個黃巢(今菏澤城西有冤句故城,為黃巢故里,京劇《珠簾寨》說他“家住曹州并曹縣”,曹州是對的,曹縣不確)。一是因為出牡丹花。菏澤牡丹種植面積大,最多時曾達五千畝,一九七六年調查還有三千多畝,單是城東“曹州牡丹園”就占地一千畝;品種多,約有四百種。牡丹花期短,至谷雨而花事始盛,越七八日,即闌珊欲盡,只剩一大片綠葉了。諺云:“谷雨三日看牡丹”。今年的谷雨是陽歷四月二十。我們二十二日到菏澤,第二天清晨去看牡丹,正是好時候。初日照臨,楊柳春風,一千畝盛開的牡丹,這真是一場花的盛宴,蜜的海洋,一次官能上的過度的飽飫。漫步園中,恍恍惚惚,有如夢回酒醒。牡丹的特點是花大、型多、顏色豐富。我們在李集參觀了一叢淺白色的牡丹,花頭之大,花瓣之多,令人駭異。大隊的支部書記指著一朵花說:“昨天量了量,直徑六十五公分”,古人云牡丹“花大盈尺”,不為過分。他叫我們用手掂掂這朵花。掂了掂,夠一斤重!蘇東坡詩云“頭重欲人扶”,得其神理。牡丹花分三大類:單瓣類、重瓣類、千瓣類;六型: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平頭型、皇冠型、繡球型;八大色:黃、紅、藍、白、黑、綠、紫、粉。通稱“三類、六型、八大色”。姚黃、魏紫,這里都有。紫花甚多,卻不甚貴重。古人特重姚黃,菏澤的姚黃色淺而花小,并不突出,據說是退化了。園中最出色的是綠牡丹、黑牡丹。綠牡丹品名豆綠,盛開時恰如新剝的蠶豆。挪威的別倫·別爾生說花里只有菊花有綠色的,他大概沒有看到過中國的綠牡丹。黑牡丹正如墨菊一樣,當然不是純黑色的,而是紫紅得發黑。菏澤用“黑花魁”與“煙籠紫玉盤”雜交而得的“冠世墨玉”,近花萼處真如墨染。堪稱菏澤牡丹的“代表作”的,大概還要算清代趙花園園主趙玉田培育出來的“趙粉”。粉色的牡丹不難見,但“趙粉”極嬌嫩,為粉花上品。傳至洛陽,稱“童子面”,傳至西安,稱“娃兒面”,以嬰兒笑靨狀之,差能得其仿佛。菏澤種牡丹,始于何時,難于查考。至明嘉靖年間,栽培已盛。《曹南牡丹譜》載:“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內”。牡丹,在菏澤,是一種經濟作物。《菏澤縣志》載:“牡丹,芍藥多至百余種,土人植之,動輒數十百畝,利厚于五谷”。每年秋后,“土人捆載之,南浮閩粵,北走京師,至則厚值以歸”。現在全國各地名園所種牡丹,大部分都是由菏澤運去的。清代即有“菏澤牡丹甲天下”之說。凡稱某處某物甲天下者,每為天下人所不服。而稱“菏澤牡丹甲天下”,則天下人皆無異議。牡丹的根,經過加工,為“丹皮”,為重要的藥材,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菏澤丹皮,稱為“曹丹”,行市很俏。菏澤盛產牡丹,大概跟氣候水土有些關系。牡丹耐干旱,不能澆“明水”,而菏澤春天少雨。牡丹喜輕堿性沙土,菏澤的土正是這種土。菏澤水咸澀,綠茶泡了一會就成了鐵觀音那樣的褐紅色,這樣的水卻偏宜澆溉牡丹。牡丹是長壽的。菏澤趙樓村南曾有兩棵樹齡二百多年的脂紅牡丹,主干粗如碗口,兒童常爬上去玩耍,被稱為“牡丹王”。袁世凱稱帝后,曹州鎮守使陸朗齋把牡丹王強行買去,栽在河南彰德府袁世凱的公館里,不久枯死。今年在菏澤開牡丹學術討論會,安徽的代表說在山里發現一棵牡丹,已經三百多年,每年開花二百余朵,猶無衰老態。但是牡丹的栽培卻是不易的。牡丹的繁殖,或分根,或播種,皆可。一棵牡丹,每五年才能分根,結籽常需七年。一個雜交的新品種的栽培需要十五年,成種率為千分之四。看花才十日,栽花十五年,亦云勞矣。告別的時候,支書叫我們等一等,說是要送我們一些花,一個小伙子抱來了一抱。帶到招待所,養在茶缸里,每間屋里都有幾缸花。菏澤的同志說,未開的骨朵可以帶到北京,我們便帶在吉普車上。不想到了梁山,住了一夜,全都開了,于是一齊捧著送給了梁山招待所的女服務員。正是:菏澤牡丹攜不去,且留春色在梁山。上梁山早發菏澤,經鉅野,至鄆城小憩。鄆城是一個新建的現代城市,老城已經看不出痕跡。城中舊有烏龍院遺址,詢之一老人,說是在天主堂的旁邊。他說:“您這是問俺咧,問那些小青年,他們都知不道。”按烏龍院當是后人附會,不應信。《水滸傳》說宋江討了閻婆惜,“就在縣西巷內,討了一所樓房,置辦些家伙什物,安頓了閻婆惜娘兒兩個在那里居住”(《坐樓殺惜》有幾分根據),并沒有說蓋了什么烏龍院。宋江把安頓閻婆惜的“小公館”命名為烏龍院也頗怪,這和風花雪月實在毫不相干。近午,抵梁山縣。縣是一九四九年建置的,因境內有梁山而得名。傳說中的梁山,很有可能就在這里(聽說有人有不同意見)。元高文秀《黑旋風雙獻功》雜劇云:“寨名水滸,泊號梁山。……南通鉅野、金鄉,北靠青、齊、兗、鄆。”按其地望,實頗相似。《雙獻功》是雜劇,不是信史,但高文秀距南宋不遠,不會無緣無故地制造出一個謠言。現在還有一條寬約四尺,相當平整的路,從山腳直通山頂,稱為“宋江馬道”,說是宋江當初就是從這條路騎馬上山的。這條路是人修的,想來是有人在山上安寨駐扎過。否則,這里既非交通要道,山上又無什么特殊的物產,當地的鄉民是不會修出這樣一條“馬道”來的。主峰虎頭山的山腰有兩道石頭壘成的寨墻,一為外寨,一為內寨,這顯然就是為了防御用的。墻已坍塌,只余下正面的一截了,還有三四尺高。石塊皆如斗大。余嘉錫《宋江三十六人考實》引元袁桷過梁山泊詩:“飄飄愧陳人,歷歷見遺址。流移散空洲,崛強導故壘”,“故壘”或當即指的是這兩道寨墻。想來當初是頗為結實而雄偉的,如袁桷所云,是“崛強”的。山頂有一塊平地或云有十五畝,即忠義堂所在。堂址前的一塊石頭上有旗桿窩,說是插杏黃旗的,小且淺,似不可信。梁山不甚高大,山勢也不險惡。以我這樣的年齡(六十三歲),這樣的身體(心臟欠佳),可以一口氣走上山頂而不覺得怎么樣。這樣一座山,能做出那樣大的一番事業么?清代的王培荀就說過:“自今視之,山不高大,山外一望平陸”,他懷疑小說“鋪張太過”(《鄉園憶舊》)。曹玉珂過梁山,也發出過類似疑問,“于是近父老而問之”,對曰“險不在山而在水也”。原來如此!梁山周圍原來是一片大水,即梁山泊,累經變遷。《辭海》“梁山泊”條言之甚詳:“泊一作濼。在今山東梁山、鄆城等縣間。南部梁山以南,本系大野澤的一部分,五代時澤面北移,環梁山皆成巨浸,始稱梁山泊。從五代到北宋,多次被潰決的黃河河水灌入,面積逐漸擴大,熙寧以后,周圍達八百里。入金后河徙水退,漸涸為平地。元末一度為黃河決入,又成大泊,不久又涸。”歷來關于梁山泊的記載,迷離撲朔,或說八百里,或說三百里,或說有水,或說沒有水,《辭海》算是把它的來龍去脈理出一個頭緒來了。梁山東面的東平湖現在的面積還有三十一萬畝,比微山湖略小,據說原來東平湖和梁山泊是連著的,那可是一片非常壯觀的大水!前年黃河分洪,河水還曾從東平湖漫過來,直抵梁山腳下。水退了,山下仍是“一望平陸”,整整齊齊,一方塊一方塊麥子地。梁山遂成了一座干山,只有梁山,并無水泊了。梁山縣準備把梁山修復起來,已經成立了修復梁山規劃領導小組。栽了很多樹,還在本山修了斷金亭。斷金亭結構疏朗,斗拱甚大,像個宋代建筑。以后還將陸續修建,想要把黃河水引過來,恢復梁山舊觀。不過這大概需要好多年。所謂“修復”也只能得其仿佛。《水滸傳》是小說,大部分是虛構,誰知道水泊梁山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呢?在梁山住兩日,餐餐食有魚。魚皆鮮活,是從東平湖里撈上來的。梁山人很會做魚,糖醋、酥煮、清蒸,皆極精妙,達到理想的程度。這大概還是梁山泊時期留下來的傳統。本地尤重鯉魚,“無魚不成席”,雖雞鴨滿桌,若無一尾活鯉魚,即非待客的敬意。東平湖水與黃河通,所以這里的鯉魚也算黃河鯉。本地人云:辨黃河鯉魚之法,剖開魚肚,魚肉雪白,即是黃河鯉;別處的鯉魚,里面都有一層黑膜。鯉魚要大小適中。以二斤半到三斤的為最貴,過小過大,都不值錢。辦喜事,尤其要用這般大小的魚。本地人說:“等著吃你的魚咧!”意思即是等著吃你的喜酒。魚必二斤半至三斤,多少錢都要,這樣的魚遂無定價,往往一桌席,一半便是這條魚錢。我們吃的,正是這樣大的鯉魚。吃著鯉魚不禁想起《水滸》。吳學究往碣石村說三阮撞籌,借口便是“如今在一個大財主家做門館教學,今來要對付十數尾金色鯉魚”。此地特重鯉魚,由來久矣。不過吳用要的卻是十四五斤的。十四五斤的鯉魚,不好吃了。這是因為寫《水滸》的施耐庵對吃黃河鯉不大內行,還是古今風俗有異了呢?《水滸傳》第三十八回,宋江在琵琶亭上,忽然心里想要魚辣湯吃,“便是不才酒后,只愛口鮮魚湯吃”。宋江是鄆城人,離梁山泊不遠,他是從小吃慣了鮮魚的,難怪說腌了的魚不中吃。修復梁山規劃小組的同志囑寫幾個字,為書俚句:遠聞鉅野澤,來上宋江山。馬道橫今古,寨墻積暮煙。舊址頗茫渺,遺規尚儼然。何當覘杏幟,舟渡蓼花灘?宿梁山之第二日,大雨,破曉時雨始漸住。這場雨對小麥十分有利。一老人說:“我活了七十年,沒見過這時候下這樣的雨的!”這真是及時雨。山東今年是個好年景。
哲人的眼光,智慧的角落!
文章TAG:汪曾祺散文讀后感跪求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最近更新

  • 利潤率,利潤率是什么

    利潤率是什么利潤÷(本金+利息){0}2,什么是利潤率利潤率=(售價-成本)/成本=(售價/成本)-1利潤率=利潤總額/資本金總額X100%售出價格-成本/成本*100%利潤除以成 ......

    昌吉州 日期:2023-05-06

  • infrom,from of和in the of的區別

    fromof和intheof的區別2,future和inthe1,fromof和intheof的區別你好,你要問的應該是infrontof和inthefrontof的區別。兩者都是 ......

    昌吉州 日期:2023-05-06

  • 山茶樹,溫州瑞安山里千年古山茶樹生長發育優于其他樹種

    注意與其他樹種間作,它的適應性強,即使在山區和薄地,它的生長發育也優于其他果樹,在浙南,溫州瑞安縣海拔380米的成化洞寶堰以南的羅達山,至今還保存著1200多年的古山茶樹,在山里, ......

    昌吉州 日期:2023-05-06

  • 如何溝通,怎樣才能盡快地與自己的心靈溝通

    怎樣才能盡快地與自己的心靈溝通2,請簡述如何進行有效溝通1,怎樣才能盡快地與自己的心靈溝通這個一定有幫助的,此答案會告訴你我們的心里運作原理!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1、經常保持微 ......

    昌吉州 日期:2023-05-06

  • 國旗的設計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旗的設計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旗的設計者曾聯松2,國旗的設計者是誰上海工人曾聯松設計者-曾聯松3,國旗的設計者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確定由上海市日用雜品公司副經理曾 ......

    昌吉州 日期:2023-05-06

  • 撿垃圾英文,他們正在撿垃圾的英語翻譯

    他們正在撿垃圾的英語翻譯Theyarepickinguptrash.{0}2,求英文翻譯速求Monday,October1,2011weathersunnyToday,Iandmy ......

    昌吉州 日期:2023-05-05

  • 加納時間,農歷中旬過后指的是什么時間

    農歷中旬過后指的是什么時間2,加納上午5點是中國幾點3,非洲加納一年中最熱是啥時候4,世界杯葡萄牙對加納時間5,美國加州現在時間6,加納和烏克蘭幾點開始踢7,加拿大時間氣候1,農歷 ......

    昌吉州 日期:2023-05-05

  • 青花瓷簡筆畫花紋,青花瓷怎么畫啊

    青花瓷怎么畫啊青花瓷可不是畫上去的啊花紋一般都藍色的吧{0}2,青花瓷花紋的圖案很難啊,青花瓷的圖案有明、暗八仙,蕭何夜下追韓信。。。。很多啊,你要畫建議找牡丹仙鶴。。。看看這三張 ......

    昌吉州 日期:2023-05-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元县| 梁山县| 石泉县| 顺义区| 龙里县| 双城市| 南开区| 凤山市| 济源市| 云梦县| 昌江| 宿迁市| 安宁市| 伊金霍洛旗| 太白县| 石棉县| 太原市| 庄河市| 张家口市| 平塘县| 大方县| 道孚县| 吉林省| 从化市| 洪洞县| 扎兰屯市| 和田市| 山阳县| 招远市| 莒南县| 甘孜县| 南阳市| 大埔区| 洛浦县| 安福县| 岐山县| 鸡泽县| 乌鲁木齐县| 凉山| 潮州市| 错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