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6年武漢全城大淹沒以后,武漢做了很多防汛防澇措施來防治出現內澇,武漢的內澇防治標準也同步提高到50~100年一遇。武漢60年有近90處湖泊消失,每到夏天雨季,年年“看海”幾乎是每年必不可少的風景,那么為什么武漢每年都會被淹呢,正直梅雨季節,也是武漢降水最集中最強勁的季節,作為湖泊眾多的武漢,往年逢雨必淹,來武漢看海成了人們調侃武漢的口頭禪。
1、為什么武漢年年下雨年年被淹?
武漢這兩天又發生暴雨,全市不少地方都嚴重積水。每到夏天雨季,年年“看海”幾乎是每年必不可少的風景,那么為什么武漢每年都會被淹呢?作為一個武漢人,我認為氣候地形之外,最重要的是人為的城市下水道系統建設和圍湖開發,具體理由如下,1、首先是武漢所處的地形地貌,武漢市位于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水交匯處,是長江和漢江形成的沖積平原,地勢平緩。
此外武漢的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間,大部分在50米以下,地勢低平,這樣的地形環境天然造成了排水不暢,長江武漢段基本類似于開封的懸河景觀。2.另外武漢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具有常年雨量豐沛、熱量充足、雨熱同季等特點,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約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夏天尤其以短時間強對流天氣為主,這樣在單位時間內會降下相當多的雨量,如果排水不暢很容易形成積水,是使得武漢年年被淹的物質條件,
3.最為關鍵是人為的不合理城市修筑更加劇了這一過程。武漢的城市排水設施并不完善,排水設計標準嚴重偏低,設計暴雨重現期平均僅為1年,大量的馬路采用不透水的瀝青與水泥,嚴重削減了地表下滲,雨水大量匯入管網,進而增大管網雨水流量和管網負擔,大幅提高城市暴雨內澇的風險。城市下水道系統十分落后,完全比不了歐洲城市的下水道網絡,管道深度和寬度嚴重不足,漢口因為以前是租界還稍微好一點,武昌積水很嚴重,
另外,武漢60年有近90處湖泊消失。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不斷填塞、侵占湖泊等水域,使得作為水量調節器的湖泊消失殆盡,湖泊的“蓄水池”功能日益弱化,還有一個專業的問題是武漢排水系統往往是雨污合流,管道淤塞嚴重,暴雨來臨時容易產生內澇。“看海”不是什么光榮的事情,武漢若是想降低年年城市內澇的風險,就需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將城市建設用到正確的地方去,這樣才能有所成效,
2、怎么看待這次武漢大雨過后的排水工程?
雖然這次暴雨后,武漢又一次看海了,但是客觀來講,相比之前已經有所進步!之前很多積水嚴重的路段并沒有發生嚴重漬水,南湖區域就是最好的例子。此次降水量大,發生在任何一個城市,基本都會存在短時間內澇,關鍵看后期的排水疏通如何?從實際來看,武漢市積水路段并不多,而且當日下午積水路段積水已基本退去,長江日報發布評論稱:暴雨中看到一所城市的成長,其實是有道理的!武漢在治理內澇方面,的確在成長了!雖然投資了很多錢,雖然仍然被質疑,雖然仍然吐槽不斷,但進步不容忽視,應該點贊!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3、2020年武漢今年會淹水么?
首先:升級了整個武漢的排水管網,提升排水能力,雨果曾經說過\
2020年可以說是多災多難的一年,武漢也過的也異常艱苦,正直梅雨季節,也是武漢降水最集中最強勁的季節,作為湖泊眾多的武漢,往年逢雨必淹,來武漢看海成了人們調侃武漢的口頭禪。今年(2020年)梅雨季武漢是否會被淹,我覺得不會像16年那樣全城災難性淹沒,可能有局部路段積水,但是數小時內會迅速排掉,自從16年武漢全城大淹沒以后,武漢做了很多防汛防澇措施來防治出現內澇,武漢的內澇防治標準也同步提高到50~100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