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說:“知道是做的想法,而做是知道的工作;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就,知識是指良心,行為是指人的實踐、知識和行為合一,既不是以知識吞行為,也不是以行為吞知識,認為行為就是知識;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于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知行之始”是指實踐是獲得認知的必要途徑;“知識就是成功”是指只有實踐才能產生真正的知識。整句闡述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知行 合一。實踐是認識的開始,認識是實踐的升華。這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即認識事物的真理和應用于現實是密不可分的。知識是指良心,行為是指人的實踐、知識和行為合一,既不是以知識吞行為,也不是以行為吞知識,認為行為就是知識;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于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擴展資料:歷史淵源:1509年,心理學大師王守仁在桂陽文明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 合一。所謂“知行 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行”主要是指人們的道德實踐和實際行動。所以知行關系,即道德意識與道德實踐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與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 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含義。
2、【關于王守仁】“ 知行 合一”具體指什么?王守仁的“知行 合一”思想有以下兩層含義。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同一個東西,不能一分為二。“知行本來是兩個字,用了一次,”從道德教育的角度來看,王守仁強烈反對道德教育中的知行脫節和“知而不為”,把一切道德置于個體的自覺行動中,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的角度來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知識必須表現在行動上,失敗不能算是真正的知識,道德知識和道德意識必須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你不行動,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識。王守仁認為:良心是一切,但自覺行動意味著知道,這無疑是深刻的。2.做你知道的,做你知道的,王守仁說:“知道是做的想法,而做是知道的工作;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