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取得荊州、益州后,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襟江帶河、掌控南北的荊州地理位置尤其重要。最后就來談談關羽丟失了那么荊州,荊州――是進取中原的咽喉,乃是蜀漢命運的咽喉,當劉備擊潰曹操,拿下漢中之時,應該迅速的做出決策,要么一鼓作氣從漢中繼續進攻長安,牽制住曹操兵力,防止曹操發動東線戰事威脅荊州;要么就調動西川東線與荊州接壤的的兵力去增援關羽,因為誰都知道以曹操睚眥必報的性格,是不會對丟掉漢中失去夏侯淵這樣的事情無所動作的,而能夠想到的報復方案,只能是荊州的關羽。
1、關羽失荊州后,蜀國有近百萬大軍,諸葛亮為何不再次奪回荊州?
劉備取得荊州、益州后,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襟江帶河、掌控南北的荊州地理位置尤其重要。但是,荊州對于盤踞江東的孫權來說更為重要,孫權將荊州視為吳國立國之命脈,孫權認為,荊州和江東山水相連,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假若不控制荊州,孫吳在長江下游便立足不穩。但是劉備又不肯輕易放棄荊州,還派遣武藝絕倫、驍勇善戰的心腹大將關羽鎮守之,
如此一來,孫、劉兩家簽訂的盟約宣告作廢,彼此關系逐漸惡化,乃至徹底破裂。公元215年,孫權派兵攻取了長沙、桂陽、零陵三郡,關羽率軍反擊,劉備則率師出川聲援關羽,之后又重新奪回了三郡,恰在此時,曹操率魏軍大舉南征,已經兵至漢中,劉備擔心益州安危,被迫主動與孫權講和,孫、劉約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盡管吳蜀雙方暫時罷兵息戰,平分了荊州,但孫權無時無刻不在籌劃謀奪整個荊州,
公元219年,鎮守荊州的蜀將關羽乘曹軍主力調往合肥抵御孫吳之機,率大軍圍攻樊城,因他傾巢而出,造成其防地兵力空虛,孫權接受了曹操建議,命大將呂蒙率奇兵偷襲荊州,打了關羽一個措手不及。關羽被吳軍抄了后路,被迫撤圍回逃,呂蒙設伏兵擒獲了關羽父子,并將他倆處死,荊州全部歸了東吳,公元220年,雄才大略的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廢黜漢獻帝,自稱皇帝,改國號魏。
220年,在諸葛亮等人的倡議下,劉備在成都即帝位,國號漢,史稱蜀漢,他任諸葛亮為丞相,劉備稱帝后,決心舉全國之力討伐東吳,一為關羽報仇,二為重新奪回荊州。諸葛亮、趙云等諸臣苦苦相勸,希望劉備以大局為重,暫時放下個人恩怨,停止伐吳,全力對付咄咄逼人的曹魏,但劉備主意已定,始終不聽,史載,221年陰歷7月,劉備率10萬大軍(小說《三國演義》中夸大為70萬)空國而出,順流東下,出川伐吳,因戰略戰術失誤,蜀軍在彝陵虢亭被東吳大將陸遜擊潰,死傷了7、8萬人,大將張南、馮習陣亡,蕃王沙摩柯、將軍杜路、劉寧等人投降了陸遜。
彝陵之戰使劉備元氣大傷,逃回白帝城的劉備情緒低落,懊悔加自責讓他一病不起。223年陰歷2月,劉備在白帝城托孤諸葛亮、李嚴,遺命二重臣輔佐后主劉禪,4月24日,劉備去世,年63歲。同年5月,諸葛亮輔佐劉禪登基,劉禪封其為武鄉侯,并以丞相的身份兼益州牧,諸葛亮殫精竭慮加持劉禪,劉禪也謹遵父命,蜀國的軍政大事,均由諸葛亮決斷。
于是諸葛亮“約官職,修法制”,篳路藍縷,勵精圖治,與民生息,發展生產,恢復彝陵慘敗后千瘡百孔的蜀國國力,以培養國本,聯吳抗魏是諸葛亮早就制定的重要國策,劉禪繼位后,他就一直在考慮如何打破僵局,修補因劉備伐吳而破裂的兩國關系,重新結好東吳,這樣才能解除后顧之憂,心無旁騖地平定南中,再北伐曹魏,恢復漢室。
為此,諸葛亮于223年派遣鄧芝代表自己出使東吳,鄧芝不負重托,經過一系列談判,終于說服孫權,東吳斷絕了同曹魏的臣屬關系,重新和蜀漢結成盟友。此后,吳蜀雙方聯系緊密,使臣往來不斷,蜀國減輕了來自東方的防御壓力,正是因諸葛亮審時度勢,目光如炬,采取了正確的外交政策,才使弱小的蜀國能在強大的魏、吳夾縫里求得生存,并在劉備死后還能延續40年國祚。
2、關羽失荊州后如果逃回成都的話,劉備和諸葛亮又會怎么處理他?
如果關羽逃回成都的話,劉備和諸葛亮會心一笑,上中下三策,關羽至少保住了中策,諸葛亮一頓嚴叱后,發布解除關羽交出兵權去反省令。關羽遂去成都軍醫院一邊養傷、一邊反省,關羽和早先療傷休養的馬超、黃忠相聚,劉備調趙云開赴荊州邊,以防為主,這邊關羽傷勢痊愈,復仇心切。而馬超、黃忠和關羽互相激勵,互相切磋,身心愉快,三人竟抱成一團,"上伐吳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