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杭州土著,談談杭州和下屬縣合并的個人感受。唐朝中后期的時候,杭州已成為東南重鎮,甚至有“江南列郡,余杭為大”的說法,而這也成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暗東南,定都在杭州的重要原因,定都不多,歷史卻很悠久盡管杭州在歷史上只做過兩次都城,而且還都不是大一統王朝,從“都”這個角度來說的話杭州的過去并不算輝煌,可杭州的確非常得“古”。
1、現在有一種杭州有杭州人、蕭山人、余杭人和臨安人的說法,這是為什么呢?
看了這個問題,有點好笑,想到一句歌詞: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記得我小時候討論的是我們下城區怎么怎么樣,你們西湖區怎么怎么樣,哈!作為杭州土著,談談杭州和下屬縣合并的個人感受,杭州首先合并的不是蕭山,是三墩,余杭下的一個鎮。當時杭州已無地可用,直觀表現是市轄區內無田地了,三墩靠杭州那邊發展的最好,順勢并了,無反彈,
然后是濱江區,蕭山的一部分,并進來時田地為主吧,拆遷賠償的,按當時不錯,也無反彈。再下去是蕭山吧,蕭山的當時的地位很高,全國縣級市gdp排前幾位的,心高氣傲,不太看得起杭州(這個和昆山和蘇州關系差不多),但是大勢所趨,也給并了,其實從蕭山官坊、民間抵觸都較大,但是10多年下來了,無論是地鐵、醫療,杭州對蕭山都相對傾斜,3條地鐵都經蕭山,浙二、兒保濱江院等等,不過本身經濟厲害,除了濱江區,融入感不強。
不過可以反思下,最近幾年為什么沒有濱江、余杭發展快,余杭融入極快,從早期的城西,到良渚、臨平,再到阿里巴巴那里叫啥?(求補知識)發展的很快。余杭對于杭州,就象鄞縣對于寧波,基本就是包圍,后來的富陽,臨安,建區時間不長,看后面怎么發展吧,我估計還是走美麗鄉村、特色小鎮這條路,畢竟山區占絕大面積。想想臨安天目山,居然撤縣建區,這真是佩服,
2、“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為何很少有王朝定都于蘇州和杭州?
我是蘇州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網上有許多人從不同的角度講述蘇杭為啥很少有王朝定都的原因,都非常有道理,在這里我也不在贅述,今天我換個角度來聊聊這個問題,首先,要肯定的一點是蘇杭是可以被定都的,歷史上蘇州是春秋時期吳國的都城,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歷史典故也很多,負面新聞也都多,但翻開厚重的歷史書,你會更接近歷史真相,歷史上這兩個時期的蘇杭是真的強大。
吳國(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長江下游地區的姬姓諸侯國,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吳國國境位于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是春秋中后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吳國鼎盛時滅亡淮夷、徐夷、州來、巢、鐘離、鐘吾、邗等一眾東夷之國和楚國屬國而疆域大為擴張,成為東南霸主。
南宋(1127-1279),經濟鼎盛時期工農業生產總值占世界的9%到12%,比現在的歐美強哥還厲害,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文化高度繁榮、科技進步的一個重要朝代,1,耕地總面積。688-700萬頃,今天的6億畝,今天是18億的紅線。畝產312斤,一直到1950年代還是這樣。2,糧食總產量,孝宗時1400億斤。
南宋人口七八千萬,人均2000斤,是1980年代的2-3倍。3,農業勞動生產,1980人均生產3100斤。4,手工業發展,印刷業,造船業,紡織業。所以蘇杭自古以來都是經濟強大的城市,是相當適合做為國都的,那么又是什么原因最后大部分朝代沒有定都蘇杭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1.文化因素,由于地域的原因,蘇杭屬于同一語系,吳越文化一直保留到如今,是自成一體的文化體系,而整個中國還是以中原文化為主,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自然蘇杭被選定都城的概率低多了。
2.地理因素,中國有兩大流域,早期黃河流域發展較快,后期長江流域后來居上,所以古時的都城大多位于此兩大流域核心地帶,而蘇杭偏于一偶,向全國輻射強度難,而同樣位于江蘇的南京地理位置比蘇杭優越,語系并不屬于吳越文化,更偏向北方文化,所以有六朝古都的美譽。3.蘇杭原著,蘇杭人民歷來不好戰,長江流域大平原,魚米之鄉,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屬于天生安逸,所以也不是最佳都城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