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管轄區內的土地面積不大,只有2000平方公里,不到一線城市北京的1/8或廣州、上海的1/3。深圳在這三十多年里一直不斷地填海,截止2018年預計在80平方公里之內,總共也不到深圳土地面積的4%,填海造地規模十分有限,廈門和深圳的面積比,少了二百平方公里左右,為何廈門的常住人口不到深圳的三分之一。
1、廈門和深圳面積相差不大,為何廈門的常住人口不到深圳的1/3?
廈門和深圳的面積比,少了二百平方公里左右,為何廈門的常住人口不到深圳的三分之一?我的看法是:一,深圳的人口早期移民比較多,房價較低。廈門的人口近期移民比較多,房價較高,所以深圳移民會比廈門多。二,深圳跟香港關系很密切,實際上香港是前店,深圳是后廠,香港對深圳投資非常多,大陸各地移民深圳就多。廈門跟臺灣的關系受兩岸形勢變化影響大,臺灣人認為廈門是前線,對面就是臺灣控制的金門,所以不敢大規模投資,
臺商都跑到深圳和上海,蘇州投資。投資廈門的臺資企業廈華,廈新都倒閉了,外來投資少,移民廈門的也就少。三,深圳經濟發展多的是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需要外來技術人員和技術員工多;廈門經濟發展多的是服務業和旅游業,例如象嶼和國貿都屬于服務業,所需員工數量跟制造業大發展不能比,但最近幾年廈門的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獲得較大發展,僅高科技產業區(電子城)就發展了三期,島內發展了五緣灣新城,海滄區,集美區,翔安區,同安區都發展了新城和灣區,外來移民增加很快,全市人口已達500多萬人,而且市里大量投資建設解困房,人才房,加上地鐵多路通車島外,市政府又加大投資發展中小學教育,在島內外都大量建設新校舍,島內的名校一中,雙十,外國語學校和廈門實小都紛紛到島外發展新校區,國家985和211高校一一廈門大學,以及集美大學,廈門理工學院都在島外大力建設新校區。
2、深圳土地不足,是應該整合惠州大亞灣還是應該填海造地?
深圳在這三十多年里一直不斷地填海,截止2018年預計在80平方公里之內,總共也不到深圳土地面積的4%,填海造地規模十分有限!即便是寸土寸金的香港,在這些年里填海造地的面積也是有限的,而且不僅會影響環境、打亂原有的海底固有結構,更是讓房地產上不停地推出一線海景房,又淹沒了以前的海景區域。至于廣東更要制止深圳填海造地,尤其是在珠江出海口處的改造,不僅影響了珠江口的海航出行寬度,更是影響大自然的原生態,
深圳管轄區內的土地面積不大,只有2000平方公里,不到一線城市北京的1/8或廣州、上海的1/3。但臨近的東莞和惠州,以及珠江西岸的南沙和中山,有著大把的未開辟的處女地,完全可以承載深圳的產業溢出,尤其是臨深地區,大亞灣是惠州地區的搖錢樹,也是廣東省的一個重要的財政金礦,不可能會納入不歸廣東財政的深圳地盤。
更何況從目前國家的城市發展戰略轉換分析,以后通過行政區域兼并的方式會越來越少,趨勢是都市圈的跨行政區域模式,更何況廣東具有一票否決權。因此,深圳不可能把大亞灣納入自己的行政管轄權之內,深汕特別合作區模式才是未來的可行策略,但合作區模式也不會是臨深地區的大亞灣、中山、東莞等地,而是粵港澳大灣區之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