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很多很多,不一一列舉了,你黑襄陽人說明你怕襄陽人,說明襄陽的強大。作為一個襄陽人,還是很容易分清楚河南話和襄陽話的,外地人一般都會感覺湖北襄陽口音和河南口音相像,就是襄陽人和河南人用方言交流也是無障礙的,作為一個湖北襄陽人,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好回答的。
1、襄陽人為什么說河南話?
提問題的聽著,襄陽話是不是河南話先聽聽看,襄陽綠色叫樓色,河南是嗎?襄陽鞋子叫孩子,河南是嗎?襄陽上街叫上該,河南是嗎?襄陽姑娘叫倆娃兒,河南是嗎?襄陽米飯叫干飯,河南是嗎?襄陽解放叫改放,河南是嗎?這樣的很多很多,不一一列舉了,你黑襄陽人說明你怕襄陽人,說明襄陽的強大。襄陽話屬西南官話卾北片,這是國家定的,
河南好像不是這么定的吧?既然不是何來河南話?還有襄陽滿山片野的水稻,河南是嗎?有人說襄陽愛吃牛肉面就是北方,那武漢愛吃熱干面是哪里?還有人說襄陽還種小麥和河南相近,那湖南大把小麥也和河南相近?襄陽話總體口音有些類似南陽話,方言卻一點相似之處都沒有,畢竟和南陽是山水相連,口音類似正常的不能在正常了,就如黃梅之九江話,宜昌之四川話,荊州之湖南話,沒什么奇怪的,拜托以后黑襄陽換個話題。
2、為什么感覺湖北襄陽人口音與河南人口音相像?
謝謝邀請,作為一個湖北襄陽人,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好回答的。外地人一般都會感覺湖北襄陽口音和河南口音相像,就是襄陽人和河南人用方言交流也是無障礙的,所以在千里之外的廣州和北京,很多襄陽人和河南人對話后都會親熱的喊老鄉。感覺湖北襄陽口音和河南口音相像,是因為地域接近的原因,襄陽地屬鄂西北,與河南南陽接壤,襄樊跟河南交界,襄樊話有一個俗稱叫“二河南腔”。
河南湖北都屬于華中地區,兩地交流也比較多,據說抗日戰爭時期互有移民。口音相近很正常,其實作為一個襄陽人,還是很容易分清楚河南話和襄陽話的。襄陽話應該屬于西南官話,這種劃分主要基于一些關鍵特征,比如入聲派分和平翹舌以及很多方言詞等特征跟西南官話特征類似。或許襄陽話就是方言過渡的一個典型,既有河南話特征,又帶有西南官話的典型特點,外人聽來就不好區分了。
怎么分清楚襄陽話和河南話南陽話區分平翹舌,襄陽話不區分平翹舌,襄陽人跟對南方鼻音很重,南陽跟隨北方,對前鼻音后鼻音區分很清楚。襄陽人吃念詞,這是平舌音和翹舌音不分的原因,襄陽語調沒有河南話硬,河南話抑揚頓挫,語調下沉,語氣較硬。襄陽話比較飄輕,語調略微上揚,襄陽話后面有彈舌音,這一點與荊門荊州當陽很相似,也就是楚文化核心區的地方基本都有彈舌音。
可以從詞匯上作以比較,因為襄陽和河南詞匯方面區別最大,另外,兩者的部分方言詞不同。比如南陽人跟隨河南大部分地區說“中”,襄陽人很少說中,襄陽說去為克,南陽人讀“去”為“qu”。襄陽人說喝為活,說6為樓、,人街解都念gai,鞋子念孩子,孩子叫娃子,腿推念tei,后面還帶兒化音。就是念斗是,給念葛。綠豆叫樓豆,
3、襄陽為什么叫襄陽,不是應該叫襄陰嗎?
襄陽的這個名稱由來,還是要從“襄”字入手。否則,單以“陽”入手,就有兩種情況,我們都知道山南水北曰陽,在不知道“襄”到底是指山還是指水的情況下。討論“陰”或“陽”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漢代的應劭認為襄是水名。“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是水當即襄水也。”這句話出自《水經注》,根據同文其他描述,我們知道,應劭所推測之襄水,就是當今被稱為南渠的一條小水道。
襄水位置示意圖這就產生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襄水這么小,古人為何無視緊挨著的更為波瀾壯闊的漢江(漢代稱沔水),進而以沔或漢作為此地城市之名呢?因此后世就有人懷疑應劭和酈道元的觀點。南朝陸澄做《地理志》(今佚),曾言“襄陽無襄水也,”(《太平寰宇記》轉引),因為《太平寰宇記》作者宋人樂史只記這一句話,因此也無從得知路澄的其他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