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上,清政府實行消極抵抗政策,沒有與敵決戰到底的勇氣和決心,盲目堅持保守政策,導致15000清軍待命平壤等敵進攻,300年后日軍才有機會再踏入平壤,平壤之戰的結果完全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和前敵統帥的無能,平壤之戰失敗,葉志超確實應該承擔主要責任,平壤之戰隨著明朝聯軍的勝利,三都之一收復。
平壤之戰隨著明朝聯軍的勝利,三都之一收復。300年后日軍才有機會再踏入平壤。此役,日軍第一軍團損失慘重,黃海道、開城、咸鏡道日軍相繼退守首爾。因為此役的勝利,朝鮮半壁河山很快被收復,日軍以朝鮮為跳板進攻明帝國的戰略計劃徹底失敗。
2、 平壤 之戰的敗因分析平壤之戰的結果完全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和前敵統帥的無能。戰略上,清政府實行消極抵抗政策,沒有與敵決戰到底的勇氣和決心,盲目堅持保守政策,導致15000清軍待命平壤等敵進攻,從作戰指揮來看,清軍什么都沒做。當戰爭已經開始,敵人的進攻迫在眉睫的時候,清政府任命程煥之戰逃亡將軍葉志超為各軍總統,前敵總指揮,葉志超怕死,懦弱,怕敵人。他不敢率軍南下,主動消滅敵人,沒有保衛的決心平壤,一旦上陣,先精神崩潰,再帶頭逃跑,造成軍隊士氣大亂。撤退中多次被日軍攔截,死傷慘重,平壤 之戰失敗,葉志超確實應該承擔主要責任。至于日軍,我們早就摸清了清軍的底牌,知道“全軍一心一意卡住平壤”,知道“掩護很短在野戰,”窺其所長,唯守城之法”,故能按原計劃穩步推進,以優勢火力和組織嚴密、訓練有素的兵力擊敗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