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對于正在經歷這件事的我來說太有感慨了,寶寶出生到現在三個多月,順產,從出生以后奶水一直不夠,是非常不夠,所以從出生第一天開始就吃奶粉,剛開始胃口小,每天八頓到九頓的樣子,前幾天差不多一次只能吃30ml,大概到半個月到二十天的樣子才吃到60ml左右,一個多月以后才升到90ml,第三個月才120ml,到目前為止一個月需要大概五罐奶粉的樣子,一罐320左右,一個月奶粉差不多需要1600的樣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食量增大,估計一個月奶粉需要2k才夠,然后就是尿不濕,一張尿不濕差不多2元,一天需要大概8片到十片的樣子,一天大概就需要20塊,一個月按30天就是600左右,小孩長得快,需要買衣服褲子鞋子這些,這些雖然花不了多少錢,但算下來也是好幾百上千,還要買點小玩具幾百塊,還不能生病,現在如果小孩生病去一次醫院至少也要一兩百甚至更多。
1、養初中生平均一年花8.8萬,為什么現在養孩子的成本這么高呢?你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錢?
地標天津,孩子初一。僅僅計算教育支出,孩子及他周圍同學費用成本上、中、下三檔花費如下:上檔:屬于典型的“飽和式教育”,初中私立學校一年學費8000-15000之間。(直接面向國外升學的私立學校學費為7萬-20萬不等)周末、寒暑假語文、數學,英語三科輔導班費用總計30000元(以學而思輔導班費用為例),
到了初二、初三如果再增加物理、化學輔導班,那么,教育支出還需要增加10000元左右。僅以面向國內升學的學校而言,教育支出合計50000-70000元左右不等,除了教育支出,如果有特長班比如鋼琴、繪畫、游泳、冰球、籃球、街舞,足球等支出,還需要萬元上下。當然,參加寒暑假游學項目則需要再加一大塊支出,中檔:我自己的孩子屬于這一檔。
公立學校,沒有學費支出,周末選擇性輔導班,只上數學一門課,合計支出6000元左右。平時上著英語一對一在線,年支出大約10000元,其他無,教育花費不高的代價是:我自己需要額外付出很多精力來監督孩子學習。低檔:我孩子周圍的一些同學,包括我縣城,農村親戚朋友的孩子不少屬于這一種,公立學校,無學費支出。家長對孩子學習屬于“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型,在教育這一塊基本屬于“零支出”,
雖然如此,但孩子其他方面的花費一點都不能少。比如現在大城市流行于中學生群體中的攀比風:追逐名牌,一雙鞋子動輒幾千,交際風:孩子周末或者寒假出去,一天動輒幾百幾百的花是常態。還有度假、高端運動等等不一而足,單從教育支出這塊,為什么現在養孩子成本這么高?我主要從以下幾點來談一下:第一、家長心態問題。現在中國新成長起來的一批中產大多分布在教育、公務員、國企等行業領域,絕大多數都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重重門檻的競爭重圍中“拼殺”出來的佼佼者,具有高學歷,高競爭力,高期望值的“三高”特點,性格中則大多帶有爭強好勝,不服輸的特點,
曾經的學霸經歷,以及高強度競爭壓力指數下的成長經歷和爭強好勝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中產者家長會自覺不自覺地將這一切印跡延伸到對孩子的培養環節。第二、裹挾式消費,這是一種“別人有我孩子也要有”的跟風心態,表現在教育支出領域,別的孩子上了輔導班,我的孩子不上就可能會落后;別的孩子在搶跑,我的孩子不搶跑就會落后如此這般,教育的惡性競爭效應就會形成,而買單者則是父母。
第三、資本引導式消費:現在,各種輔導班遍地開花,廣告語幾乎都是一種模式:“彎道超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不一而足,目的都是通過喚起家長的“焦慮”來達到促銷的目的,而家長內在的焦慮一旦被資本喚醒,輔導班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重要拐杖,家長除了硬著頭皮不停投入幾乎就沒有了回頭路。如上,育兒高成本自然不難理解了,
2、鄭州的朋友,你家孩子去兒童醫院或中醫院看感冒,一次要花多少錢?
看來鄭州北區的朋友較多參與討論,一是離東風路豐慶路的省中醫院較近,二是省字頭的信任度高,三是傳說中醫治療對孩子身體好。除了第一條離得近是真實之外,其它的都是浮云,2017年5歲孩子肺炎專家掛號費21.5元,排隊問診時,孩子忍不住咳嗽了,家長、孩子均被大夫當場呵斥并定性為素質低,醫生醫術不明的情況下確矯情到位;抽血、CT后入院治療,用藥80%為西藥,卻說中醫治療不能吃肉、蛋、奶,孩子本身生病沒力氣,加上嚴重咳嗽、嘔吐,孩子天天整的昏昏沉沉,有氣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