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如果僅僅只有荊州五郡之地,肯定是坐以待斃,無法與曹操和孫權相抗衡,但劉備不取益州可以騰出時間來做下一步的發展,我認為劉備只要戰略正確,用人得當,荊州不會丟,劉備仍會成為一方勢力,與曹魏、東吳鼎足而立。劉備不取益州,專心發展鞏固荊州,荊州還會不會丟了。
1、劉備如果讓諸葛亮鎮守荊州,荊州會丟嗎?大家有何看法?
荊州如果有諸葛亮在,不但不會丟失,有可能還會讓蜀漢在荊州有進一步發展。既然這是假設諸葛亮鎮守荊州,那不如從劉備入蜀,假設沒有調走諸葛亮和關羽,張飛和趙云,再加馬良隨后入蜀的假設算起,劉備入蜀,拿下益州,準備攻打漢中,孫權就來討荊州了,劉備回復孫權,等拿下涼州再說吧,孫權大怒。孫權于是派呂蒙帶領二萬人奪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其實,這蜀漢三郡之中,也是有“硬骨頭”的,比如零陵的郝普,吳軍一直沒攻下來。而此時劉備才從益州到達公安,命令關羽率三萬人在益陽,和魯肅軍對峙,呂蒙誘騙郝普說,劉備被夏侯淵包圍,關羽還在南郡,這才誘騙郝投降。這件事可以看出,劉備和關羽對東吳的行動反應太慢,諸葛亮鞭長莫及,假如,諸葛亮在荊州,又是荊州本土士人,便于收集消息,再加上諸葛亮對東吳的了解,也許零陵郡和郝普,未必會歸吳。
如果,反應再快點,也許三郡都不會失,那么,湘水分界的商議,局面完全不同。試想,你主動打下來的和我主動給你的,哪個政治效果大?自然是,劉備方主動割讓江夏,長沙,桂陽給東吳,作為政治利益交換,那么孫權方面進一步奪取南郡,武陵等的欲望和說服力就沒有那么強了,劉備也一樣可以大搖大擺奪取漢中,(湘水分界)退一步說,假如諸葛亮在東吳奪取三郡之事,也是反應遲鈍,那么湘水分界后,關羽發起的“襄樊之戰”,有諸葛亮在,那肯定也是順利很多。
不說諸葛亮的軍事水平,單治理水平對諸葛亮來說,是強項了吧,由諸葛亮坐鎮荊州,在調配糜芳和博士仁等人,自然要比關羽“粗暴管理”要高明很多。所以,關羽北伐,在諸葛亮在,足衣足食是沒有問題的,而且,糜芳,博士仁也不會反叛,畢竟諸葛亮的情商也高。糜芳和博士仁面對諸葛亮,是和面對關羽有著根本區別,因此,諸葛亮鎮守南郡,關羽揮師北伐,是比較合理的搭配。
另外,呂蒙,陸遜等人能夠欺騙關羽,讓關羽對東吳有輕敵之心,關羽能上當,但是諸葛亮可不是那么好欺騙的。再說南郡江陵城防堅固,當年周瑜打了一年,還有張飛的幫助才拿下來,那么,如果江陵城中主事是諸葛亮,不是糜芳,即使是東吳強攻,短時間內是攻不下江陵城的。江陵不失,關羽就算被徐晃的援軍打敗,也不會因為家屬在江陵,而讓士兵們離散,
所以,諸葛亮再,起碼保證關羽最多不過是一時之敗,而不是全軍覆沒,軍敗身死。劉備也不會失去理智,盲目發起夷陵之戰了,(南郡江陵是控制荊州的必爭之地)不過,由于南郡在長江是中上游,確實對孫權構成了威脅,蜀漢要從荊州北伐,是一定要顧及東吳掣肘的,這點作為政治家諸葛亮也清楚。所以,三國依然會鼎立一段時間,如果蜀漢采取荊州集團重在防守吳國和騷擾魏國,北伐重點放在出漢中,奪關涼之地,那么蜀漢的局勢將會很大的變數,這也暗合當年劉邦奪取天下之路,
2、如果劉備舍棄荊州,先奪取隴西,之后會怎樣?
這是完全不同于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很有實際意義。隴西在哪?東漢末期,隴西屬涼州刺史部,置隴西郡,下轄10縣,治所狄道,位置在長安以西,渭水上游,河西走廊以南,祁山西北,諸葛亮北伐出祁山首先面對武都、天水、南安三郡,緊換著靠西邊的就是隴西郡,公元219年,劉備擊敗曹操奪取得漢中后,進位漢中王,勢力達到巔峰,蜀漢政權面臨下一步戰略訣擇,眾所周知,接下來劉備令孟達、劉封奪取上庸郡,然后關羽就開始北伐襄樊,意圖拿下進入中原的門戶重鎮:襄陽和樊城。
劉備的戰略意圖很明顯:奪取襄樊、打通漢水,為下一步進攻曹魏做準備,至于下一步是按隆中對中所說,分兩路進攻曹魏還是別的意圖?現在顯然不知道,不過既然準備奪取襄樊,兵分兩路肯定是首選,諸葛亮也好,劉備也好,都忽視了一個問題:在進攻曹魏的同時,孫權怎么辦?沒有永運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當形勢變化時,朋友隨時會變成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