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地處黃岡的中心,是黃岡的交通樞紐,浠水到南北任何一縣市的間距都是相當近的。宋建以來的浠水文廟,有千余年的歷史,屢經毀敗與重建,是浠水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體現古代民間建筑藝術風格的典范,據浠水縣委宣傳部的不完全統計,散布在全國各地的浠水籍記者達千余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就有上百人。
1、黃岡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點?
黃岡地處湖北東部,現轄一區(黃州區)、二市(麻城、武穴)、七縣(紅安、羅田、英山、浠水、蘄春、黃梅、團鳳)和一個龍感湖管理區。2017年12月15日,榮膺中央電視臺《魅力中國城》第一季“十佳魅力城市”,黃岡自然風光秀麗,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中國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畢升、醫圣李時珍等。
黃岡著名的旅游景點如下:大別山地質公園由大別山主峰園區、龜峰山園區兩部分組成,包括天堂寨、天堂湖、吳家山、薄刀峰峰景區等,桃花沖位于英山縣東北角,是國家4A級景區。景區平均海拔1205米,主峰海拔1698.7米,面積30平方公里,大別南武當南武當歷史悠久,據歷史記載,秦始皇曾在此下馬參拜,漢武帝曾加封為“古岳衡山”,唐代呂洞賓、明代張三豐都曾在此修煉過。
2、浠水縣經濟怎么樣?
浠水縣是中國湖北省黃岡市下轄的一個縣,總面積為1949.3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為108萬人。浠水縣原名蘄水縣,為避免與蘄春縣縣名相混,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為浠水縣,浠水縣位于大別山南麓,湖北東部,長江中游北岸,浠水縣位于大別山南麓,湖北東部,長江中游北岸,隸屬黃岡市。處在九江、黃石、武漢的長江開放開發區內,長江水道、柳界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平行過境;黃石長江大橋直跨浠水散花;京九鐵路橫穿境內,并建有客貨兩站,形成了鐵路、公路、水路四通八達的網絡,
浠水縣轄15個鄉鎮(場),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國土面積1949.3平方公里,她是著名愛國詩人、學者、民主斗士聞一多先生的故鄉,也是陳潭秋、董必武、徐向前、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斗和生活過的地方。歷史沿革編輯浠水在夏商時屬揚州地域,周為弦子國,后滅于楚,屬楚之九江郡,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
秦仍屬九江郡。秦末至楚漢并立之際(約前207年),分九江郡,置衡山郡,郡治邾(今武漢市新洲區內),浠水縣境屬衡山郡。兩漢至兩晉為豫州蘄春縣地,南北朝劉宋元嘉二十五年,析蘄陽縣西部置希水縣(希河以西)、東部置蘄水縣(希河以東,蘄河以西),隸豫州西陽郡。浠水縣建制自此始,南梁普通元年(520年),改希水之“希”為“浠”,縣名“浠水”自此始,隸湘州永安郡,郡治浠水[2]。
隋開皇初,州、郡并廢,隋大業三年(607年)復立蘄春郡并領浠水縣、蘄水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廢蘄水縣,并入蘄春縣,因浠河兩岸多生蘭草,浠水縣改為蘭溪縣。天寶元年(742年),改蘭溪縣為蘄水縣,隸淮南道蘄州,宋隸淮南西路蘄州。元隸河南行省河南江北道蘄州路,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起義反元,稱紅巾軍,建立政權,國號天完,立國都于蘄水縣治東北清泉寺,并設蓮臺省,總領百官,主持行政。
明初屬蘄州府,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屬黃州府,均隸湖廣布政司武昌道。清隸湖廣行省漢黃德道黃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存縣,屬湖北省江漢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道撤銷,縣直屬省。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6月,改縣名為“浠水”,屬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4月隸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1939年)年隸鄂東行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恢復行政督察區,浠水縣仍為其所轄,1949年4月8日,縣城解放。5月,縣人民民主政府(1947年9月成立)由楊祠張坳口遷入縣城,10月,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縣人民政府,隸湖北省黃岡專區,1970年隸黃岡地區,1995年隸黃岡市,[3]1996年,浠水縣面積1993平方千米,人口約1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