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合肥土著,但是在合肥有九年了,現在最大的壓力就是來自于房貸和車貸。在上海的臺灣人應該不會少,官方以外有好幾種統計數據,綜合起來20-25萬差不多,且相對流動較小,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1、在上海的臺灣人有多少?
在上海的臺灣人應該不會少,官方以外有好幾種統計數據,綜合起來20-25萬差不多,且相對流動較小。臺灣人不了解大陸,特別是不了解近年來大陸的發展情況,尤其是臺北人,動輒就和上海比,好像別的地方都沒有臺北好,這簡直就是“井底之蛙”,說實話,論城市繁華度、建設度、管理度等方面,臺北只能是大陸“三線城市”的水平,甚至都不如!。
2、在合肥的人有多少認同感或幸福感?
說起幸福感,要看看個人是怎么定義的,打個比方,朝鮮大家都知道吧,之前一個朋友去那邊旅游,手機沒有信號,各方面都比較落后,有點小國寡民,自給自足的意思,但是居民生活幸福指數高啊!我不是合肥土著,但是在合肥有九年了,現在最大的壓力就是來自于房貸和車貸。我們是屬于買房比較晚的,16年的時候房價翻倍漲,我們17年買的房子,是個二手房,49平左右,家里條件不好,所以首付不夠,找朋友借了些錢湊齊了首付,剩下的貸款,目前是每個月房貸還三千,車貸兩千五,
我每個月到手工資是七千,老公一萬左右,他工資不是很固定,現在又有個小孩,每個月收支差不多,存不到什么錢。本來想著攢點錢換個大點的房子,可是現在只能想想,畢竟合肥現在的房價太高,根據我自身的情況來說,在沒有房貸和車貸的情況下,我感覺幸福指數真的是挺高的,但是實際情況是壓力很大,家里只要有一個人沒有收入就要喝西北風。
3、合肥有哪些名人?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稱,周瑜精通軍事,又精于音律,江東向來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于赤壁以火攻擊敗曹操的軍隊,此戰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僅36歲周瑜多謀善斷,精于軍略,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楊行密(852~905),初名行愍,字化源,唐廬州(今安徽合肥)人,五代時吳國建立者。少時孤貧,長大成人后身材高大,膂力過人,據說能手舉300斤,日行300里,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號少荃、儀叟,別名李中堂、章桐,晚清重臣,曾任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封爵一等肅毅侯。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被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并稱“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李鴻章在職期間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參與洋務運動,積極倡建近代海軍、建立北洋水師;最終卻不得不以外交代表身份簽署《越南條約》《馬關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
李鴻章在簽完《辛丑條約》后吐血不已,最終病死,謚號文忠,追贈太傅,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漢族,安徽合肥人。淮軍將領,洋務派骨干,臺灣第一任巡撫,不但打退了法國艦隊的進犯,而且練洋操,議鐵路、建臺省,為臺灣的現代化作出了突出貢獻,陳瑄(1365年-1433年),字彥純,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明代軍事將領、水利專家,明清漕運制度的確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