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是派一個人過去,有本來是忠義村的人,也有一些是從其他地方搬到忠義村的人。在忠義村旁邊有一個太妃陵,當地的村民都把這里稱作是小綠陵,后來又有了大隊的分法,忠義村通過抓鬮的方法分成了兩個生產隊,正所謂一人得到雞犬升天,除了這些當官的有賞賜之外,守陵的太監也會有。
1、這次河北疫情,12個村莊整體遷移,到底有哪些意義?
河北的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調派專家醫護人員,協調物資配備,采取整體遷移舉措,盡快阻斷情,是十分必要的,一是有利于徹底地隔離。農村居多較分散,不便于管控,習慣扎堆聊天,聚集風險大,二是有利于消毒消殺。農村居民生產勞動用具復雜,生活用品繁多,文化程度參差不齊,人員不遷出,要么消毒不徹底,要么出現誤傷事故,
2、河北有個忠義村,村民全是清朝守陵人的后裔,清朝守陵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樣的?
雍正八年八月十九,在皇帝的命令下,泰陵開始興建。為此設立了一個專門的保護機構——泰寧協,此舉標志著陵寢管理制度誕生,清西陵太妃衙門到守陵村的轉變后來又設立了東府、西府,雍正皇帝派來了鎮國公、輔國公駐守,在清西陵還設置了事務衙門,負責所有的事宜。清西陵的守陵機構包括了:內務府、禮部、工部、兵部衙門等,是一個自上而下,分工明確的管理機構,
比如其中的內務府衙門,主要是負責祭祀活動。祭祀活動分為大祭祀和小祭祀,大祭祀是每年的清明節、中元節、冬至、歲暮以及帝妃去世時間,小祭祀就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隨著清朝國力的衰弱,陵寢管理制度一片混亂,曾經的一些守陵大臣逃的逃跑的跑,陵寢管理機構也漸漸的消失。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一個名叫尤潤波的舉人,主張把太妃園寢內務府(太妃衙門)改名為忠義村,不過留了原來太妃衙門西南兩門的楹聯:村落新城仍是當年梓里,禾麻逐植居然桃源,
遠山一水無異伊穎地,耕田鑿井同游西口之天。▲忠義村西營門而其他的一些機構,也漸漸的改成了滿族的村落,曾經的守陵人也慢慢的成為了河北地區地道的農民,那么后來又發生了什么事情?守陵人的生活:太妃衙門下人人都是爺自從1730年泰陵修建成功,大批的滿族三期八旗子弟,就被調過來看守皇家陵寢。清朝會根據官級的高低,每月給他們發放不同的俸祿,
比如說乾隆三年,官員每個月的俸祿是乾銀28,000多兩,每月米石4000余多石。如果官員家里面有婦人家屬,還能分到一匹紗,兩匹布,子女上學費用全免,每個月還有生活補助。碰到一些特殊情況,上面還會有賞銀,什么是特殊情況?家里面有喜事,賞銀十兩,喪事八兩。另外正所謂一人得到雞犬升天,除了這些當官的有賞賜之外,守陵的太監也會有,
每年到了冬季的時候,太監們都會得到素紡絲一匹,毛青布5匹,棉花4斤,記住這還是賞的,不是發的工資。當時的守陵人的生活非常好,因為基本上沒有什么事情,平時主要負責打掃一下衛生,到時間舉行祭祀就行了,基本上就屬于等于光吃不干,上面給的補貼還特別多,地位也比較高的差事。守陵人的生活:工資發一半,活還得照干!但是從咸豐年開始,這些人的工資就不能按時發放了,
就算發放也只能給70%的俸銀,剩下的30%給紗票。紗票買不了東西,所以對他們來說,只能算作是廢紙,俸祿發不了,守陵人的生活情況可想而知了。因此在咸豐七年八月份,守衛在這里的披甲兵硬闖衙門,只是為了糧餉的事情,到了同治六年的時候,前面的70%也發不到了,只能發一半。這種糟糕的情況一直延續了光緒、宣統三個時期,前后加起來將近50年時間,
一直到1911年,宣統帝宣布退位,根據當時民國政府簽訂的“親皇室優待條約”等各項規定,守陵人的工資都是由民國政府發放。但是和之前一樣,也是發不全,財政部每年都會拖欠清皇室大量經費,更不用說這些守陵人的工資了,沒有錢怎么辦?只能砍伐周圍的樹木,賣給別人為生,后來周圍的樹木都砍完了怎么辦?架不住皇室陵墓地廣人稀,因此很多守陵人會把土地租給那些大量搬遷過來的漢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