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會那就自然用家鄉話聊幾句;如果不會也不會因為冒失說了家鄉話,被自稱為廣東人、上海人而不會說粵語、上海話的人覺得受到了冒犯。為了尊重那些不會說廣東話的廣東人、不會說上海話的上海人的自尊心,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肯定會先問一句,當真正的廣東本地人、上海本地人在外遇到廣東人、上海人,出于禮貌,肯定先問問對方會不會說廣東話、上海話。
1、廣東人都會說粵語嗎?我覺得不一定,你們認為呢?
粵語(Cantonese),又稱廣東話、廣府話、唐話,俗稱“白話”,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中的一種聲調語言。廣東地區以粵語為母語的人數7000萬,廣東地區會說粵語的人數高達9000萬,可以說廣東地區說粵語為主流。粵語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廣府民系基本標志性的文化識別之一,其是漢族優秀種群廣府人用作交流的高等優秀語言,
廣東不但是一個經濟發達的省份,同時也是一個包容的地區,所以粵語為主流的廣東,同時也包容著其它一些地區性語言。比如粵東沿海的潮汕話,粵東山區的畬客話,粵語的起源分別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語與源自楚國的楚語。其是隨著廣府先民從北方中原地區南遷而在嶺南地區流行與發揚起來的,雖然粵東山越畬客土著也有自己的交流的語言,但畬客山越由于經濟文化落后,導致其客家話作為一種山區局限性非大的語言,根本走不出粵東山區。
相反粵語由于其作為一種先進而又高級的語言,其生命力比較強大,70%以上的廣東人會說粵語,同時粵語在香港、澳門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是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美國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新西蘭的第二大語言。廣東地區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會說粵語(比如很多上了年紀的潮汕人與客家人,還是一些來廣東工作的外省人);但是70%廣東人都會粵語,
2、為什么一些人碰到廣東人,就會問對方會不會說粵語?
遠在異鄉,如果能遇到同鄉人,并且用家鄉話聊幾句,也是一種解鄉愁的辦法。但是相較于全國其他省市,廣東和上海有一些特殊:近二十年來,很多北人方落戶廣州、深圳,現在也算廣東人了,但并不會說廣東方言;也有很多其他省市的人去上海工作、落戶上海,并自稱是上海人,但既聽不懂上海話,也不會說上海話,甚至還會反感別人說上海話,
這種情況,在外來人口較多的省市比較普遍。所以,當真正的廣東本地人、上海本地人在外遇到廣東人、上海人,出于禮貌,肯定先問問對方會不會說廣東話、上海話,如果會說,那就自然用家鄉話聊幾句;如果不會說,也不會因為冒失說了家鄉話,被自稱為廣東人、上海人而不會說粵語、上海話的人覺得受到了冒犯。你不要覺得這是奇聞,在廣州上海,廣州話、上海話現在被廣泛地壓制,
曾經在上海發生過,在公交車使用普通話、英文報站,后來試點再加上海話報站,就受到很多不會講上海話的上海人的批評,說不尊重他們。所以,為了尊重那些不會說廣東話的廣東人、不會說上海話的上海人的自尊心,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肯定會先問一句,至于“粵語高一等嗎?”這個問題,其實根本就不是問題。所有的方言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一種方言,會比另一種方言更高級,或更低級,
如果有人覺得別人的方言高人一等,是因為自卑,不自信;如果有人覺得自己說的方言高人一等,那是自大,是極度自卑后造成的自大。比別人強大或弱小,不是看說的語言的,你看日本人用的日語,用了大量的漢字,但他們想過要改嗎?日本人用得不亦樂乎呢。你看韓國,一味地去漢化,連首都的中文譯名也發函通知中國,把“漢城”改為“首爾”,好了,到頭來很多年輕人連自己國家的古籍都看不懂了,
為什么會這樣?朝鮮在元、明、清以來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連國王都要中國皇帝冊封,文化深受漢文化影響,現在強大了,但內心還是自卑,所以急吼吼地要去漢化。再看日本,深受唐朝漢文化的影響,但強大的國力使他們從來沒想過“去漢化”這件事,還宣稱唐朝風格城市建筑保存得最完好的是在京都、奈良,還把中國的茶道、花道引入后,自己獨樹一幟地發揚光大,但并不否認是從中國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