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沒有多少自行車道,深圳對有騎行愛好的人們很不友好。我的理解是自行車道供人們出行以通勤,上班為主,深圳開埠之初,建設者均來自內地,習慣把非機動車作為交通工具,看看太原的自行車道,都給劃分出分向騎行的路線了,深圳不跟其他的城市一樣,交通以地鐵,公交為主,公交系統挺方便的。
1、深圳市的自行車道,能走自行車嗎?
看看太原的自行車道,都給劃分出分向騎行的路線了。深圳沒有多少自行車道,深圳對有騎行愛好的人們很不友好,我的理解是自行車道供人們出行以通勤,上班為主。深圳綠道是不少,全國排名靠前,綠道是供人們休閑、越野、拉風為主,深圳不跟其他的城市一樣,交通以地鐵,公交為主,公交系統挺方便的。可就是苦了快遞員,共享單車,以及公交不能到達的短距離交通,把有騎行需求的人們逼到道路兩側的行人道上,造成行人與騎行交織,造成不便,
2、深圳系統推進自行車道回歸,考慮將共享單車納入公共交通運輸體系,你怎么看?
深圳的羅湖和蛇口一直就有非機動車道,只是福田和南山很少有。從民生角度看,非機動車是廣大中低收入者的交通工具,而中低收入人群在城市人口中的占比最少也在90%以上,因此,為這一群體重建非機動車道無疑是促進民生建設的舉措。深圳開埠之初,建設者均來自內地,習慣把非機動車作為交通工具,其次,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時,汽車還屬稀有設備,即便科長處長們,也有很多是騎自行車上下班的。
故在羅湖和蛇口都留出了非機動車道,本世紀初時,深圳的福田、南山進行了大規模改造,當時的城市規劃方向應該是對標“紐倫港”,故將非機動車道排除在道路規劃設計之外。應該說是很超前的設計,但卻與民情國情嚴重不符,新福田和南山建成后,一直存在交通管理者和非機動車使用者之間的矛盾,后來在深南路等主要道路的人行道上辟出了允許自行車行駛的區域,但還是有許多道路沒有非機動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