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燴面還有一個名稱叫抗日面。方城燴面方城燴面起源在八十年代初期,師承于鄭州燴面,燴面師傅們結(jié)合著方城的特色——回族較多,從而羊肉資源豐富,進而在鄭州燴面的基礎(chǔ)上摸索改進形成今天的豫南特色美食——方城燴面,欲辨其是否正宗方城燴面,一觀湯,二看面,三嘗辣椒油。
1、河南燴面是哪里流傳過來的?
關(guān)于河南燴面的發(fā)源,有一個傳說是和唐太宗李世民相關(guān),但這類傳說太多了(比如最著名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最后都被證明是假的。目前已經(jīng)很難考證,因為相關(guān)歷史文獻中并無記載,但我們從河南最著名的兩個燴面發(fā)源地卻能找到相關(guān)一些資料,一個是鄭州,一個是方城。從鄭州來講,最著名的非合記、蕭記莫屬,其中,在蕭記燴面的記載上,創(chuàng)始人蕭洪河原是鄭州國營長春飯店做伊府面的師傅,是從自己拿手的伊府面中找到了靈感,將味道鮮美、營養(yǎng)價值高的海參、魷魚加入羊肉燴面中,稱之為三鮮燴面。
而合記燴面則講述了其傳奇色彩,據(jù)說是合記老板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開店,一天八路軍來面館吃面,恰逢日軍飛機來轟炸,在躲避轟炸過后,面就涼了,老板靈機一動,將涼面投入沸滾的羊肉湯里面稍煮片刻,盛起,吃之令抗日將士大悅。老板始知,用羊肉湯來燴面,其境甚佳,于是,合記燴面就誕生了。因此河南燴面還有一個名稱叫抗日面,
從上面兩個記載來看,燴面應(yīng)該是近代的做法,特別是鄭州作為一個新興城市,在設(shè)立省會之前在全國基本是沒有什么名氣的。而下面方城燴面的來源則能從側(cè)面證實一下燴面的由來,它也是講述了日本人侵華期間,一飯店的倆年輕人被炸掉的房屋掩面,其中一個醒來后餓的不行,正好他們被炸的地方是飯店廚房,高湯、羊肉、粉條、木耳、金針還有鵪鶉蛋都有,于是就著沒炸掉的鍋臺做了一頓飯充饑。
而當?shù)匚墨I也記載了方城在上世紀39年至40年被日軍轟炸的歷史,民國三十四年秋八月,日本投降。在方城縣全城歡慶的煙花里,在孔廟的舊街上碗香居的原處,一家飯鋪隆重開業(yè),紅綢繞邊的黑底金字匾額上赫然寫著四個大字:方城燴面!大門上一幅對聯(lián)寫得好,上聯(lián)是:一碗飯饃菜湯齊全;下聯(lián)是:全國人老中青喜歡;橫批:日本滾蛋!綜合來看,由于河南沒有知名的菜系,加上與其說是河南燴面,倒不如說是鄭州或者方城燴面更恰當些,因此這道面應(yīng)該是一種以前底層生活居民的用餐,從其配料來看更像是過節(jié)時改善生活時吃的,因此起源已經(jīng)很難探究,倒是兩個關(guān)于抗日的傳說給這道面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
2、你吃過正宗的河南燴面嗎?感覺味道如何?
三兩一碗的,3毛4分錢,3兩糧票,還有二兩一碗的面,是2毛3分錢,2兩糧票。而且店內(nèi)墻壁上掛有每種面的配料表,記得最清楚的是,每碗中羊肉是1兩3錢,以及面的重量,各種配料菜的重量當時的燴面館除了燴面,別的均沒有,即使如此,每到飯點仍是人頭攢動,而且還是需要自己去端飯的,后廚是一長溜的煤火灶,十幾口炒鍋冒著熱氣不停地下面、出鍋,忙得很呢!到八十年代初,有附近辦事處為解決待業(yè)青年的就業(yè)問題,在北邊不遠的民主路中段路西開了一家叫作\
七十年代前,鄭州的合記燴面館是在東河陽街南頭與西大街交叉口,也就是現(xiàn)在的天然商廈那塊地方。因為人民路從太康路一直向南開通到二七紀念塔,合記搬到了向西100多米,當時叫作解放路的路北邊,旁邊即是二七公安分局,即現(xiàn)在的華聯(lián)商廈的南邊,當時的燴面確實是好吃,但是光是有錢也不一定能吃上,因為都是要糧票的,四兩一大碗的燴面,4毛3分錢,4兩糧票。